虛擬地址到物理地址與FEAT_VIPT
介紹
本文是我讀ARM手冊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做的一些記錄
虛擬地址(VA)到物理地址(PA)的轉換是由 MMU(內存管理單元) 和 頁表機制完成的。具體過程如何我舉例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ARM64 虛擬地址結構(假設 4KB 頁大小)
介紹轉換過程之前先來介紹虛擬地址構成
虛擬地址一般使用四級頁表結構,通常是 48 位,分段如下:
| VA[47:39] | VA[38:30] | VA[29:21] | VA[20:12] | VA[11:0] |
|---|---|---|---|---|
| PGD(Page Global Directory)一級頁表 | PUD(Page Upper Directory)二級頁表 | PMD(Page Middle Directory):三級頁表 | PTE(Page Table Entry):四級頁表/物理頁 | Offset 頁內偏移/頁內具體地址 |
比如地址 0x01234567
VA[47:39] = 0x0 → PGD 索引
VA[38:30] = 0x0 → PUD 索引
VA[29:21] = 0x91 → PMD 索引
VA[20:12] = 0x1A → PTE 索引
VA[11:0] = 0x567 → 頁內偏移
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介紹
- MMU是處理器中的一個硬件模塊,主要負責:
- 虛擬地址 → 物理地址轉換
- 訪問權限檢查(如只讀、用戶/內核態)
- 緩存控制(決定哪些地址可緩存)
- 觸發異常(如頁錯誤、權限錯誤)
本文其實就是在講它的一部分工作過程。
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介紹
介紹轉換過程之前先來介紹TLB,TLB是一個硬件緩存,緩存最近的 VA→PA 映射,用來加速地址轉換,物理上在 MMU 內部或旁邊。
TLB 存儲的內容包括
- 鍵(Key):虛擬頁號(VPN)即虛擬地址高位
- 值(Value):物理頁幀地址(PPN)+ 權限等信息
轉換過程
-
比如CPU 觸發指令訪問請求,使用虛擬地址 0x01234567,以linux為例
-
MMU 會自動查詢TLB,它問TLB有沒有現成的轉換好的物理地址?具體是指用地址的高位(如 47–12位)作為鍵去查找是否有對應的物理頁幀地址
如果TLB 命中則返回物理地址結果,否則觸發下面將要提及的頁表遍歷。 -
MMU 啟動頁表遍歷:
- 從 TTBR(Translation Table Base Register)獲取頁表基地址
- 使用 VA 的各段索引依次訪問 PGD → PUD → PMD → PTE
-
PTE 中記錄了物理頁的起始地址
-
將頁內偏移加到物理頁地址上,即物理頁幀地址 + 頁內偏移,得到最終物理地址
-
權限檢查:MMU 檢查該頁是否允許讀/寫, 如果如果允許訪問,繼續執行并更新TLB,否則觸發異常。
VIPT拓展
如果是要獲取這個地址對應的指令內容,則需要提及ARM 架構中的 FEAT_VIPT(Virtually Indexed, Physically Tagged)指令緩存策略,
從ARM8.0開始是強制性要求,指的是用虛擬地址索引+物理地址標記來加速訪問。
ARM 兼容處理器為了兼顧性能與靈活性,在指令緩存中采用 VIPT 策略,我們以一個指令訪問為例,
假設虛擬地址為 VA = 0x12345678,頁大小為 4KB,緩存大小為 32KB,采用 VIPT 策略。
步驟 1:使用虛擬地址索引緩存集合(Cache Set)
- 頁大小為 4KB → 頁內偏移為 12 位(VA[11:0])
- 假設緩存有 64 個集合(sets),需要 6 位索引 → 通常從 VA[11:6] 提取
- CPU 立即用 VA 的這部分位定位到某個緩存集合,這一步不需要地址轉換,速度快!
步驟 2:并行啟動 TLB 查詢
- 同時,MMU 使用虛擬地址啟動頁表查詢或 TLB 查詢
- 如果 TLB 命中,直接返回物理地址(PA)
- 如果 TLB 未命中,走頁表遍歷流程
- 這一步可能慢,但可以與索引并行進行.
步驟 3:查詢緩存集合
- 緩存集合中一般有多個緩存行,每個緩存行都有一個 tag代表物理地址的高位,
- 我們用 TLB 返回的物理地址與緩存行的 tag 做比較,只有 tag 匹配才命中緩存。
- tag 必須用物理地址?因為虛擬地址可能存在別名(aliasing)問題 - 兩個不同的虛擬地址可能映射到同一個物理地址。
- 一個 64B 的緩存行大概是長這樣
| Tag | Valid | Dirty | LRU bits | Data[0..63] |
|---|---|---|---|---|
| 物理地址的高 20 位 | 該行無/有效 | 數據被修改后是否已寫回主存 | 決定哪個緩存行最久未使用 | 實際存儲的數據塊 |
步驟 4:命中則讀取,未命中則訪問主存
- 如果 tag 匹配 → 命中 → 直接讀取緩存數據
- 如果 tag 不匹配 → 未命中 → 訪問主存并更新緩存
VIPT總結與說明
- 性能優化:使用虛擬地址索引可以在地址轉換完成前就開始緩存查找,提升速度。
- 索引使用虛擬地址:用于定位緩存行(Cache Line)
- 標記Tag使用物理地址:用于驗證緩存行是否匹配
- CPU 可以立刻用虛擬地址的部分位(通常是頁內偏移)來定位緩存集合(Cache Set),不需要等待(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MMU完成地址轉換(VA → PA)
- 這就允許緩存查找和 TLB 查詢并行進行,節省時間
- 硬件簡化:VIPT 可以減少 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訪問延遲。
- 如果緩存查找必須等 TLB 返回結果(如 PIPT 策略),就會引入延遲。而 VIPT 策略允許:
- 先用虛擬地址索引緩存
- 同時啟動 TLB 查詢以獲取物理地址用于標簽匹配
- 如果緩存命中,TLB 查詢結果可以用于驗證
- 如果緩存未命中,TLB 結果用于訪問主存
- 這種并行機制顯著減少了等待 TLB 的時間,從而提升了指令訪問速度。
- 兼容性考慮:ARM 架構支持多種內存管理單元(MMU)配置,VIPT 更適合嵌入式系統或高性能場景。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