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AI賦能11自由認知

1. 互聯網
1.1. 超鏈接地圖
-
1.1.1. 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受益
-
1.1.2. 互聯網的設計初衷是抵御單點故障—這一特性也使其高度抗拒單一權威機構
1.2. 依賴于技術協議而非國家法律來運作,更看重網絡的彈性而非國家的控制,追求開放訪問而非機構審查
1.3. 在互聯網初期,你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
-
1.3.1. 可以與志同道合的人在虛擬空間中自由交流,擺脫物理限制、傳統社會規范及現實身份的束縛
-
1.3.2. 你可以瀏覽并分享其他用戶發布的內容,無論這些內容是引人入勝的還是平淡無奇的,你也可以自己發布類似的內容
1.4. 如今,網絡空間已不再是獨立存在的,它就像電話線或超市一樣,融入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
1.4.1. 代碼已融入手機、汽車、家電、城市基礎設施、工廠、自動化農業系統、健身追蹤器、植入式設備、假肢乃至金融系統中
-
1.4.2. 智能與感知設備已深度融入我們建設的基礎設施之中
-
1.4.3. 有許多已擁有或即將擁有更加自主的行動能力,它們將根據自己的意愿自行決策并采取行動,從而在與人類互動時,對人類的選擇和責任產生影響
2. 勞倫斯·萊斯格
2.1. 哈佛大學法學教授
2.2. Lawrence Lessig
2.3. 《代碼:塑造網絡空間的法律》?
-
2.3.1. 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
-
2.3.2. 隨著互聯網的商業化以及商業活動對更嚴格的用戶身份驗證的需求,互聯網已從一個以無限制訪問、匿名和自主性為常態的地方,逐漸轉變為一個越來越優先考慮身份認證、中心化和控制架構的地方
-
2.3.3. 軟件開發者從零開始構建網絡世界,幾乎未受到過現實世界監管的約束
-
2.3.3.1. 他們決定了網絡參與和互動的規則
-
2.3.3.2. 在互聯網世界中,代碼即法律
2.4. 在現實世界中,有4種不同的力量約束著人類行為:法律、規范、市場和架構。互聯網亦是如此,只不過在網絡發展初期,架構以代碼的形式存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5. 過去,技術條件幫助公眾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隱私自由,人們可自由發表言論而無須擔憂審查,但如今,這些條件已被用戶ID、跟蹤Cookie及數據收集技術所改變
2.6. 主要目標在于引導人們關注變革帶來的利益得失、長期影響,而且事實上,這一過程不僅涉及技術,更關乎政治
2.7. 法律本質上是一種附帶制裁威脅的命令
2.8. 架構的崛起取代了一種自由,即那種單純因為若用其他方式則會導致效率低下而得以繼續存在的自由
3. 法律動態化編碼
3.1. 作為最古老的自動監管手段之一,市政街道標志生動地體現了這一點
3.2. 那紅白相間的禁令標志明確無誤地宣告:?“此處嚴禁停車,違停車輛將被拖走,并由車主承擔相關費用。?”
3.3. 若此處真的無法停車,那設置這標志也就顯得多余了
3.4. 幾乎所有法律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人們是否自愿遵守
-
3.4.1. 無論專業的執法力量在維護秩序與穩定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都僅僅是更宏大的社會結構中的一環,這個結構由社區合作、相互信任以及廣泛認可的行為規范共同編織而成
-
3.4.2. 警察不可能無處不在,也不能無時無刻地監督每一個人
3.5. 一個連接到集中式停車管理系統的感應式停車計時器會讓你失去這種選擇的機會
-
3.5.1. 如果你在下午6點后違規停車超過5分鐘,計時器可能會直接從你的賬戶扣除一筆預罰款
-
3.5.2. 此時,設備負責監測違規、執行法律條款并實施處罰
3.6. 隨著攝像頭、傳感器的普及,以及由代碼驅動的精確控制,執法成本將大幅降低,變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3.6.1. 過去,我們遵守限速、禁停、禁煙等規定,以及其他類型的法律和監管機制,是因為我們認識到,遵守這些作為更大社會契約的一部分的法律,既有利于社會整體,也能保障我們享受同等的待遇與保護
3.7. 契約之所以易于履行,部分原因在于我們深知執法并非完美的,而是有彈性的
- 3.7.1. 如今,技術能夠以毫不妥協的精確度執法,這威脅到了我們之前保有的靈活性
3.8. 實現完美控制并不一定要依賴AI
- 3.8.1. 交通信號燈上的闖紅燈攝像頭,無須復雜算法或決策過程即可發揮作用,且已得到廣泛應用
3.9. 動態性更強的合約也可能引發更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 3.9.1. 舊的、基于規則的代碼合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判斷、談判和其他人際互動,從而減少了腐敗、偏見、欺騙和執行不一致的可能性,它們的不靈活性既是一種劣勢,也是一種優勢
3.10. 可解釋性,即理解系統如何做出決策的能力,是所有機器學習應用都面臨的一個問題
3.11. 在全球經濟動蕩之際,一個由AI驅動的供應鏈管理合同能夠自我調整,根據市場波動來修改價格或數量。理想情況下,此類系統可被編程為遵循倫理指南和公平原則,既嚴格遵守規則,又兼顧公平合理
- 3.11.1. 如此先進的法律編碼系統不僅可模擬人類的判斷,更能通過數據洞察和統一應用來強化這種判斷
3.12. 編寫包含機器學習算法的合約,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接近由人類管理的傳統法律和合同所具有的靈活性
- 3.12.1. 以這種方式操作,代碼合約相較于人類撰寫的合約和法律可以展現出更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3.13. 展望未來幾年,AI設備與服務能夠塑造、引導、自動化,甚至預先決定我們作為個體所能做出的“選擇”的實例將愈發普遍
- 3.13.1. 無論法律最終如何定奪,公眾的態度無疑將在我們迎接這些新情境時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4. 非合同
4.1. 一種“非合同”或自執行協議,其條款被代碼嚴格設定,可能會使判斷、協商、靈活性、道德推理、寬恕和同理心等人類特有的能力變得毫無用處
4.2. ?“非合同”是由大型科技平臺單方面強加給幾乎沒有能動性的用戶的
4.3.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確保了合約的完整性,防止任何一方在最后一刻改變參與條件
- 4.3.1. 運行在以太坊(Ethereum)和索拉納(Solana)等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也必須采用確定的、基于規則的代碼編寫,以確保在給予特定輸入時總能產生相同的輸出
5. 新契約
5.1. 雖然現實空間歷來都能結合諸如貴賓通道、著裝要求、票價差異以及有限的入口等方式進行分類管理,但與數字空間迅速實現的分類排序相比,這些手段仍顯得較為粗糙
5.2. 無論法律最終如何定奪,公眾的態度無疑將在我們迎接這些新情境時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5.3. 若不同的政府機構各自推行AI驅動的精準控制機制,其影響將尤為深遠
5.4. 法律和規范之所以有效,源于我們的選擇和認同
5.5. “被統治者的同意”?,是一種公民為換取國家提供的秩序和安全而自愿放棄部分潛在自由的隱形契約,這并非一種具有約束力的契約
5.6. 在互聯網創建的新世界中,表達贊同或反對的方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和去中心化,也更透明
-
5.6.1. 這種變化將對AI技術在各個層面和領域的應用產生深遠影響
-
5.6.2. 不僅會影響集體價值觀和現實操作如何轉化為正式法規,還將決定人們和社區如何負責地遵守這些法規
5.7. 如果我們的長期目標是將AI安全且有效地融入社會,而非簡單地禁止它,那么公眾就必須在AI的合法化過程中發揮積極和實質性的作用
- 5.7.1. 無許可創新和迭代部署不僅是提高安全性和能力的手段,也是培養公眾對這些技術如何運作及其影響的認知的重要方式
5.8. 如果我們的長期目標是將AI安全且有效地融入社會,而非簡單地禁止它,那么公眾就必須在AI的合法化過程中發揮積極和實質性的作用
6. 自動駕駛
6.1. 自動駕駛汽車追求效率、安全和交通流量優化,這可能會挑戰汽車出行這一背景下傳統的個人自主觀念
6.2.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創新、交通標志的廣泛應用和基于證據的監管這“三位一體”的結合,使得非凡的出行奇跡變得司空見慣
7. 自由的認知
7.1. 自由并非一個獨立于環境之外的永恒原則,而是始終在變化
7.2. 對自由的構想,往往與當時技術能實現或不能實現的能力緊密相關
7.3. 在不知不覺中,你的生活已經演變成一場由低調的行政專制和隨意監控構成的漫長旅程
7.4. 如今,我們能夠在幾乎不做計劃的情況下完成3000千米的旅行,穿越那些通常被認為是安全有序的地區,這種能力并未被明確地寫入憲法中
7.5. 隨著新技術逐漸融入社會,新的法規和規范也應運而生,這些變革不斷塑造著我們對自由的認知
7.6. 在歐洲,印刷術問世之前,書籍制作技術主要由天主教會和大學掌控
- 7.6.1. 確保少數在官方渠道之外出版的書籍不會被視為異端或在道德上不可接受
7.7. 正式的法律和審查機制變得如此普遍,以至于人們越來越重視言論自由和個人表達的權利
7.8. 并未阻止其他審查性法律和規定的出臺,它們禁止了與淫穢、不雅內容、侵權、虛假廣告以及真實威脅、煽動違法行為和“挑釁性言論”等有關的一系列言論和表達內容
- 7.8.1. 現在美國禁止言論的法律遠比谷登堡印刷術開始改變世界時的歐洲要多
7.9. AI強大的并行處理能力可幫助我們擺脫自身神經系統的限制,更好地解決復雜問題
- 7.9.1. 如同汽車一樣,AI也可能催生新的監管方式—不僅是對AI本身的監管,還包括對我們使用AI的方式的監管
7.10. 如今,廉價但功能強大的、具有雙刃性的設備越來越多,如無人機、機器人和自動駕駛車輛,這使得不法分子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發動攻擊
7.11. 當發動國家級攻擊的能力不再只存在于國家層面時,顯然需要采取新的監管和監控手段來降低這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7.12. AI將影響人們對自由的看法,其強大的并行處理能力可幫助我們擺脫自身遲鈍的神經架構的限制,更好地解決復雜問題
8. 獲得什么
8.1. 雖然AI可以極大地改善個人的生活水平,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以一種對整個社會有益的方式來部署AI
8.2. 應對環境可持續性、資源枯竭以及公共衛生、公共交通和其他挑戰,都需要超越單純的商業化顛覆進行大規模的系統干預
8.3. 需要以一種對整個社會有益的方式來部署AI
- 8.3.1. 從國家層面來看,在這個高度互聯、技術驅動的世界,想要取得富有成效的結果,不能僅僅依賴于計算能力、創新能力或有效的監管制度,社會的凝聚力同樣至關重要
8.4. 任何成功建立這種系統的國家,都將極大地保護其民眾免受疾病、封鎖和經濟中斷的困擾,讓他們能自由地工作、旅行和聚會而無須擔憂
8.5. 在AI的賦能下,感受到AI對個體和集體的幫助,我們或許會更傾向于尋求共同的目標
8.6. 提醒我們注意自上而下的、未獲得受影響民眾同意的集中式規劃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