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在公司這么多年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怎么這么久還沒有被提拔,薪水沒有得到提升呢?”
古羅馬皇帝拿破侖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事情。他有一個手下,跟隨自己長年征戰。有一次,這位屬下覺得他應該得到提升。有一天這個士官找到拿破侖說,將軍,我已經跟你打仗,東奔西走10年了,還是個上士啊,您應該給我提職了,拿破侖斜了一眼士官說:“你看到那頭驢子了么,它跟我東奔西走20年了,可還是一頭驢子!”
職場也是一樣,職場當中沒有苦勞,只有功勞。經驗與資歷固然重要,但這并不是衡量能力的標準。有些人十年的經驗,只不過是一年的經驗重復十次而已。年復一年的重復類似的工作,固然很熟練,但可怕的就是這種重復已然阻礙了心靈的成長,扼殺了想象力與創造力。
員工的成長有一個過程,也必須經歷一定的“臺階”。如果只講資歷不看能力,就會出現論資排輩的現象。但有的人常常對此熟視無睹,結果害人不利己。因為長江后浪推前浪,有時資歷無法代表全部。
不問過程怎樣,只求結果如愿。作為員工,我們無須問自己為企業做了什么,而是應該問做好了什么。一字之差,折射的是員工的心態偏差和能力上的不足。只做了工作而未做好的員工很難在工作上有所建樹,也就很難取得高收入。不管你工作多么奔波辛勞,如果最終沒有作出業績,你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是白費,你作為員工的價值就值得懷疑。有苦勞的人只重視自己付出多少,從小的方面說,是對自我人力的浪費;往大的方面說,是對企業資源的揮霍,是工作能力的缺失。
日趨復雜的經濟環境,沒有多少時間讓我們去浪費,只有不斷為企業作出實質貢獻,企業才會有好的發展,因為市場經濟只認結果,員工多一份“功”,企業就多一份生機,企業多一份生機,員工才能有更廣闊的自我提升空間。
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一些成功的企業正是秉持這一理念,才由小到大、由大到強。員工價值的提升也是如此。
下班前,老總讓小張寫一份發言稿和一篇行業動態分析,第二天開董事會要用。雖然那個行業動態分析報告對小張來說也是個新的課題。他覺得那么短的時間里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
但作為老總的秘書,小張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完成老總交給他的工作。他把歷年來公司的資料匯總,然后把跟公司有業務來往的企業也分門別類。花了三個多小時進行研究分析,到真正動筆的時候已經是凌晨4點多了。到了這個時候,他又困又累,但為了完成任務,他還是強打精神,在電腦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敲。但直到上班時間,小張的文件還沒完全出來,老總過來問他寫完了沒有。小張無言以對。老總沒說什么,只是拍拍他的肩說等會兒開會讓他做好記錄。
會后,老總把小張叫到辦公室說,因為小張沒有按時完成任務,致使此次會議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決定扣發他的季度獎金,還把他調到下級部門,算是對小張的一次警告。
小張解釋說自己是沒有完成任務,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在別人休息、吃飯、睡覺的時間里,他都一個人在查資料、寫文件。老總對他說,公司要的是結果,不是要你悶在那里苦熬,沒有結果就等于沒做。不但沒有做,還會給公司造成損失。
現在有些像小張一樣,總是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來搪塞自己各方面能力的缺失,這是一種典型的職場“精神勝利法”。苦勞而無功其實也是一種過錯,因為老板雇用員工不是要他們的做事過程,而是要他們為公司“建功立業”,作出業績。尤其是在講求效能、追求效率的市場經濟時代,企業更需要好的結果來應對市場的變化。
市場不會給企業留下太多時間去修正、去調整;也不會說,這次你已經很努力了,也很辛苦,雖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下次努力就是。等下次你努力的時候,別的企業早就占領了市場,主導了市場。正因為如此,現在的企業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危機感,這促使企業要求員工的所有工作都能一次見成效,而不是每天以“勞累之命”求“未結之果”。
張平被老板派到西郊水產市場,對市場上銷售的帶魚、魷魚、馬鮫魚這三種海魚的價格進行一番調查,以此來指導公司的定價策略。張平到了市場后,不僅按照老板的要求對三種魚類的價格進行了了解,還按照不同的規格和包裝進行了價格分類。他還向攤主詢問了每天的銷售情況,以及對改變進貨渠道的興趣。
回到公司后,他沒有馬上去見老板,而是花了10分鐘快速地做了一個統計表,這樣,老板拿到手中所有的數據都能一目了然。老板對張平的工作很滿意,很快給他加了薪水,并讓他搬到四人間的辦公室。老板的這些獎勵措施并不是因為張平的這次表現,而是對他長久以來的工作的肯定。
若想像張平這樣脫穎而出并非難事,你要做的就是以企業所要達到的目標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積極思考,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務,這不僅能使企業實現最大的效益,員工也能在“勞而有功”的情況下,快速提升自己的職位,從而擁有完美的職業人生。
俗話說:革命不分先后,功勞卻有大小。企業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問題、勤奮工作的員工,而不是那些曾經做出過一定貢獻,現在卻跟不上企業發展步伐,且自以為是的員工。在一個憑實力說話的年代,講究能者上庸者下,沒有哪個老板愿意拿錢去養一些無用的閑人。一句話,不重苦勞重功勞,強調的是企業的訴求——企業要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即使你付出了千倍努力,吃盡了苦頭,如果你沒有為企業作出業績,對企業的貢獻為零,你的工作就是無用功。
1993年,郭士納就任IBM公司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這是IMB第一次從本公司員工外挑選一個領導人。而郭士納上任之際正是IBM虧損慘重、即將分崩離析之時。
郭士納上任之后,他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裁員。他在一份備忘錄中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們中有些人多年效忠于公司,到頭來反被宣布為‘冗民’,報刊上也登載了一些業績評分的報道,當然會讓你們傷心憤怒。我深切感到自己是在要大量裁員的痛苦之時上任的,我知道這對大家都是痛苦的,但大家都知道這也是必要的。”
不解雇政策是IBM企業文化的主要支柱,公司創始人托馬斯?沃森及其兒子小沃森認為,這樣可以讓每個員工覺得安全可靠。如今,郭士納裁員卻動了大手術,一口氣就裁減35000名員工。
裁員行動結束后,郭士納對留下來的雇員說:“有些人總是抱怨,自己為公司工作多年,薪水太少了,職位升遷太慢。你必須拿出點成績讓我看看,得給我創造出成大的效益。現在你是否繼續留任,就看你的表現了。”
通過一系列的治理整頓和改革,郭士納在短短的六年中重塑了IBM這個曾是傳奇偶像企業的美好形象,使之走上了重新增長的復興之路。
職場中辭退員工是經常見到的事情,有些人已經是處變不驚了。但有一個道理我們必須清楚:公司作為一個經營實體,必須靠利潤去維持發展,而要發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個員工都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員工努力證明自己業績的戰場,證明自己的唯一法則就是業績。無論何時何地,如果你沒有作出業績,你遲早是一枚被棄用的棋子。
通常來說,一個成功老板的背后必定有一群能力卓越,業績突出的員工。老板心中分數很高的職員,也一定是那些業績斐然的員工,當然,他們將獲得豐厚的獎賞,而業績差的員工,則隨時會有被老板解雇的可能。
身在職場,必須懂得“沒有苦勞,只有功勞”是員工在公司的生存哲學。(摘自《成為企業最需要的人》)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