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運作項目,就不干了?
目 錄
1..... 概述... 1
2..... 分析過程... 2
3..... 總結... 4
1. 概述
本人以前主要做技術方面的相關工作,感覺自己技術做到現在的程度,已經無法再提升了。所以現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場開拓和售前,做市場與做技術相比,沒有誰好誰壞,更多的是兩種做事的不同思維與融合的過程。
總之是為了拿到項目,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的大部分人認為:沒有運作的項目,不會投標。因為成功幾率小嘛,這個判斷的出發點是:(1)技術層面只能依靠招標技術要求,可能和實際的需求相差較大;(2)商務層面是完全沒有接觸過甲方的相關人員,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本身就是一種抵觸心理。
從兩個維度來分析這個問題:是否運作、是否投標。中標之后是另外一回事,不在此討論范圍內。所以我們面臨4種情況:
A方案:運作項目,投標;
B方案:沒有運作項目,投標;
C方案:運作項目,不投標;
D方案:沒有運作項目,不投標。(注:以下使用方案類別)。
如下圖:
2. 分析過程
這4種方案,使用排除法,基本排除掉C方案和D方案的。所以,我們分析只針對A方案和B方案。
(1)A方案:運作項目,投標。是正常人的思維,都會這樣做,唯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運作項目的力度值,這不是一個能夠準確判斷值,而是做事過程中的感受值。我的親身經歷,去年寫過一篇文章:《2000萬預算的項目,為什么跟蹤15個月失敗了》,這個項目是公司領導層重點關注的項目,我只是充當一個前期解決方案和投標方案的角色,但是從上到下都信心滿滿的認為肯定能夠中標,但是最終讓一個我們認為最不可能的公司中標了。后來我反思整個過程,這篇文章從能力邊界、思維轉變、信息傳遞、過程管控和項目報價進行了總結(這篇文章沒有發到這個公眾號)。我想表達的意思,運作項目的力度值等于把感受值變成準確判斷值,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2)B方案:沒有運作項目,投標。這個方案某種程度上就是搶標,在部分人認為:這個方案沒有成功中標的可能性,就算中標了,項目實施過程中也是坑。
首先,我們用變相思維判斷在沒有運作項目的情況下有沒有投標的可能性,A方案運作項目都有不中標的可能性,是否證明B方案就有投標的可能性,我認為這個判斷是成立的;
其次,是否符合招標公告中的資質要求,也就是運作項目的公司設置的第一道門檻是否能夠跨過去;
再次,買標書后,是否滿足招標書中的技術要求及參數,這里最大的爭議點是:沒有進行現場調研,技術要求與實際需求的偏差不好評估。但是作為常在某個領域及有經驗業內人員業講,只需要評估是否能夠基本滿足技術要求。為什么,因為已經運作項目的中標公司在實施項目過程中也不好做,也就是技術要求是隨時會變的,做過項目的人員應該清楚一點:天下沒有好做的項目,也沒有無法驗收的項目。當然,在投標的過程中也有空間(不在此討論范圍內)。
最后,就是人員方面問題,沒有提前接觸過業主單位的人員,我也算半個從技術轉市場,感受到和人打交道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而且往往不一定有效果。不管有沒有關系,既然中標了,就是法律上的甲乙雙方關系。從業主方的角度有兩個方面:1)相中的公司沒有中標,他們內部的相關人員肯定是有責任的,我們自己的一個項目,在投標的過程就差點被一個完全不是這個領域的公司中標了;2)已經是木已成舟,他們肯定也不想項目完全跑偏和失敗。就是大家都上了一條船,就算大家都相互看不上對方,最終誰先跳船呢?誰會最終這樣決定呢?從中標方的角度:1)總之運作項目是一個過程,只是中標前運做,還是中標后運做,涉及到的成本不一樣;2)既然在商場中混,肯定得有把陌生人變成熟人的能力,因為不可能所有合作關系都是天生就認識的;3)既然要生存,既然打算做項目,其實就一個字:熬,有其他靈丹妙藥,我都不相信。
3. 總結
盡管大部分項目都有運作的過程,但是在國家整體管控下,還是越來越正向循環,項目執行過程有困難,但是不會有太大偏差。
世界上有玄學,但是不要過度玄學,打鐵還需自身硬。往往說沒有運作的項目不投標,其實還是綜合實力有所欠缺及沒有上來就正面PK的勇氣。
物聯網&大數據技術 QQ群:54256083
物聯網&大數據項目 QQ群:727664080
QQ:504547114
微信:wxzz0151
博客:http://www.rzrgm.cn/lsjwq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