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工作法,為何總不奏效

今天來聊一個經典的工作方法,番茄工作法。
這個方法最初是由意大利人弗蘭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創立,弗蘭這個人是個典型的拖延癥患者,大學生活的頭幾年,學習任務總是一拖再拖,可是他又不甘心這樣,然后就和自己打賭說,我能狠下心來真正學習嗎?學個10分鐘也行,我得找個計時教練,誰來替我掐表呢,后來有一天他偶然看到廚房里有個番茄形狀的定時器,定時器側面有一行時間刻度,5-15-30,只要擰到相應的刻度一松手定時器就開始計時了。

弗蘭受到了這個定時器的啟發,決定用這種精確的時間刻度來管理他的學習計劃,于是番茄工作法由此而來。
番茄工作法的原理
接下來我們看看番茄工作法是怎樣做的,它的原理比較簡單,主要分成三個步驟:
1 準備當天要執行的待辦任務列表,任務盡可能小而且獨立。
2 設置一個25分鐘到計時器(番茄時鐘),在這25分鐘內專注于做一個任務,必須保證不能被其他事情打擾。番茄鐘結束后,短暫休息3-5分鐘。然后開啟下一個番茄時鐘。
3 每四個番茄時鐘后,休息15-30分鐘。并以此反復。
這就是番茄工作法的三個步驟,看上去是不是比較簡單。那么它為什么奏效呢?其實番茄工作法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工作25分鐘可以讓大腦處于專注模式,休息5分鐘可以讓大腦處于發散狀態,這種一松一緊的交替節奏更有利于降低我們的壓力,從而充分發揮出大腦的創造力。同時呢,這個工作法也由于比較簡單,富有儀式感,所以也成為了許多職場人極度推崇的一個工作方法。
Ok, 既然番茄大法看上去這么的好,它是不是一款神藥呢,是不是只要用上了它就一定能解決拖延癥呢,大家覺得呢?
這也是今天重點想和大家探討的一個話題,就是番茄工作法在什么情況下會不奏效?
為什么番茄工作法對你沒有效果
第一種情況 任務拆分不夠合理。其一,你所列出的任務目標是不是明確呢?我今天第一個任務是學習Java,這個任務明確嗎,確實是聽明白了,但你究竟是要學習網絡IO處理,還是學習類和接口基本使用呢呢?目標足夠聚焦可量化,其二,你這個目標是否能在番茄鐘內完成,決定了任務的質量。例如,你想要完成一個萬字長文的博客,25分鐘的確很難完成,所以最好一開始就最好適度的切分,例如25分鐘用來編寫結構,下一個用來編寫開篇部分等等,通過這樣合理的拆分,避免后面對整個計劃做出頻繁的調整。
第二種情況,體現在過度專注,而導致失去對時間的管控。我們知道大腦在專注時會釋放一種叫內啡肽的東西,內啡肽會讓你專注的狀態持續得更久,尤其在你獲得平靜和成就感的時候會更加貪婪的想要去獲得它,簡單說呢,就是你看到自己可以一氣呵成的時候,你會發動全身的細胞神經,促使自己變成一個超級賽亞人,然后去完成某項工作這個巨大而神圣的使命。然后呢結果大家都猜到了吧,就是超級賽亞人他很快就虛了,更不用說去完成后面的番茄鐘了。千萬別問我為什么會知道這個,因為類似這種事情,在碼師身上天天都在發生呀。

第三種情況,就是環境的因素。我們把環境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來講。內部環境呢,就是你的體內環境,你的心情好壞,身體疼痛或者興奮與否,都會一一影響到你的表現,決定你是否能正常的去執行這個工作任務。這里我舉個例子,你正懷著興奮的心情在梳理總結多線程并發的技術細節,接下來網頁上跳動的關于chatgpt的神話故事讓你激動的放棄了手頭的任務,轉而開始研究chatgpt怎么搭建環境這回事去了,最后以你自己發現手頭沒有可用的vpn作為結局。至于外部環境的話,則主要看你周邊的人,事物是否總會對你的工作產生干擾。假想一下你周邊的同事都在遠程會議的場景,而你此時正在努力的編寫一段復雜的代碼。我想你可能隨時會崩潰(哪怕你還帶著入耳式降噪耳機)。

小結一下
好了,以上就是關于番茄工作法的一切。讓我們回顧一下重點:
番茄工作法的步驟包括:先羅列并拆分好任務,然后以每25分鐘一個番茄鐘的節奏去工作,每番茄鐘后休息3-5分鐘,每四個番茄鐘后休息15-30分鐘。
任務拆分不合理,過度專注,不利的環境因素都會讓番茄工作法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實際工作應用時,我們應當主動去識別這些問題,找到解決辦法所在,也就是做到更清晰更合理的任務拆分,嚴格控制時間(不要貪婪,及時調整),打造讓自己專注的條件。
需要做到在未來的工作中持續優化,持續進步。如此,你方可得意地對同事說,嘿,看我是怎么樣駕馭番茄工作法的吧。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里了,我是美碼師,歡迎點贊收藏,我們下期再會。

作者: 美碼師(zale)
出處: http://www.rzrgm.cn/littleatp/,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的公眾號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博客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 原文鏈接 如有問題, 可留言咨詢.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