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互聯網公司研發效能團隊規模、職能劃分和優劣勢分析
這是「研發效能團隊規模、職能劃分和優劣勢分析」系列的第二篇。上篇文章分析了研發效能團隊的規模、職能劃分和優劣勢的意義和價值,本篇文章主要分析產研團隊在2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現狀以及給出一些建議。說實話產研團隊在200人的公司在中國已經是不小的公司了。想想每年有那么多新公司建立,每年有那么多的公司倒閉,能養活200人產研團隊的公司已經是很大的企業了,尤其是今年(2022年)在疫情和國外嚴峻形勢的影響下,國內每個企業都活得很艱難。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5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我國在軟件行業對中小企業的定義如上。而「從業人員」并非都是產研,300人的企業如果其中有200人的產研團隊,技術人員占比已經很高。200人的軟件企業,在成都人力成本每人每月2w 算,一個月人力成本400w;在北京的話人力成本就更高了。前些天問我一個接技術外包的同事,他的團隊人比較少但是很資深能出活人力成本5w(人均工資3w多)
公司規模
-
產研團隊200人以下
組織架構
-
【現狀】研發效能團隊組織架構不固定,相對隨意。掛在某個研發團隊、運維團隊、PMO、QA底下都有公司實際這么做的。這個時候研發效能團隊可能僅僅1-4人,甚至很多都是研發、QA、運維小伙伴兼職。
-
【建議】我個人覺得研發效能團隊的組織架構放到研發團隊下面會更好,更有利于工作的推動,目前大多數公司也是這么做的。同時建議設置一名運維小伙伴主要對接研發效能團隊的工作。也就是說有一名運維小伙伴作為接口人來負責對外(研發效能)團隊的支持,對內(運維團隊)的協調,這樣更有助于支持工作的快速響應。這個運維接口人是做實際支持工作的人,而不是運維團隊的領導,這點很重要。對質量團隊同樣也要有這樣的接口人。
職能劃分
因為人少,缺少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和工作職責界定,各個公司定義未必一致,工作職責主要分三部分:
-
維護開源軟件或者正版/非正版的商用軟件,負責這些工具的日常維護、培訓、支持;
-
規范軟件研發流程,提出改進意見和方案,并積極協同其他人員在公司內部落地實施、監督執行和持續優化
-
負責各種環境的搭建和維護,需要部分系統管理、數據備份、腳本開發的工作
具體工作:
-
[V] 項目管理工具(jira、禪道、redmine、tapd、Teambition等)
-
[V] 源碼管理工具(Gitlab, Subversion, TFS、Github、Gerrit等)
-
[V] 編譯打包構建、流水線(Maven、Gradle、npm、Jenkins等)
-
[V] 制品庫(Nexus、Artifactory、Docker registry)
-
[V] 系統維護(Windows、Linux、Mac OS、Docker、K8s等)
-
[V] 腳本語言(Shell、Python)
上面列的都是非常主流的工具。如果都沒用到,那可能要考慮下是技術太新了還是已經過時,還是因為技術棧差別太大(比如嵌入式開發)。做事的時候也要不時抬頭看看前面的路,兼顧當下和未來。
因為人員比較少,通常不涉及移動端效能的工作,這部分一般由研發團隊自己負責;這里通常也不涉及度量的工作,主要是考慮到各個系統相對比較獨立,價值在各個系統中流轉脫節,可以度量價值流動的數據不全,從需求到發布上線這種端到端的度量指標容易失真且不容易自動獲得;再者也很少涉及自研工具的事情,主要還停留在把已有工具搭建起來,能用,服務穩定上。如果能做到所有系統關聯、賬號打通那已經很不錯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竹匠用的漏底筐,木匠睡的缺腿床」?
團隊優勢
-
接觸面很廣,短時間內學到很多東西,有助于成長為一個多面手,對將來在某個方向深入進去有激發的作用。之前有的同事去做PMO了,有的去做咨詢師了,還有的去做運維了、轉QA做開發的也有。
-
滿足業務發展的同時,可以折騰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成長空間比較大。
團隊劣勢
-
做的東西很雜甚至經常變化,廣度可以但深度不夠,做的方向和內容的深度肯定不及大廠專業團隊。想要做深做強,還需要刻意的學習和積累,有機會去大廠參觀技術交流是個不錯的實踐。去別的公司「開天眼」學習交流的事,大廠之間也經常這樣做。
-
不夠專業化和規范化。有些東西真的是「見多識廣」才能積累的。我覺得公司小的時候,多面手是有很大價值的,但是一旦公司發展起來就需要更加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技術人員,這樣效率才能最高。
-
如果公司發展慢,那么不利于長遠(3年+)發展
針對工程師的專業化和全棧工程師多說兩句。全棧這種事只能是應急不是常態,它違反社會發展規律。新石器時代你擅長種地我精于養羊,大家互相交換一下,你能吃上羊肉我也能喝上粥,各自的需求就都滿足了。那個時候大家就都知道了分工合作整體效率高。現在也就是在小公司一個人當2-3個人用,美其名曰成為全棧工程師,實際是"全干"工程師。在大廠更多是專精的工程師,這樣才能推動每一個細分方向上做得更好。
我覺得全棧更多是倡導在業務需要的時候迎難直上的學習能力與責任擔當能力,并不是說精通不同方向的技術。真有這樣的超級牛,也不是一般公司請得起留得住的。每個技能樹都點滿,既能做刺客又能當坦克,既有高輸出又能自動回血。。。。這是終極大boss墮拉攻么?結合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給自己做一次SWOT 分析,確定下自己的目標,然后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先有深度再有廣度是一條可行之路。看看大廠的高層基本也是這個路子。
上面是針對國內的私營公司。對于在國內的小外企則會有很大不同,因為很可能基礎設施已經由國外的團隊分擔了部分職責,比如搭建好了配置完成了,本地只需要日常支持一下即可,流程相對也很規范,基本上可以做到專職專崗。國外對于數據、安全、合規特別重視,這樣做能盡可能地把控這些方面。總體來說國內小外企相對國內私營小企業規范、制度、管理上都好很多。比如今年這次互聯網員工「畢業生」和「輸送型人才」很多都去了外企。
文章總結
小公司更需要的是多面手,哪里有火救哪里,隨著公司的成長會慢慢正規起來。專業化職業化是一個公司成長的重要標志。小公司存在的問題很多,但是哪一個大公司不是從小公司成長起來的。只要有眼光,機會也是大大的。「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如果沒有更好的機會,踏實下心來做事情,把路一步一步走好,多學點知識和經驗,為下一份好工作做準備也未嘗不可。總之,哪里都需要踏實做事的人。
上面主要介紹了中小公司的研發效能相關的現狀,大家可以對號入座一下,看看自己的公司是否處于這個狀態。下面就會介紹二三線互聯網公司的現狀,這才是最精彩最有意思的部分,最后一篇會介紹一線大廠的一些八卦,走過路過請不要錯過。
感謝點贊、轉發和「在看」三連。關注這個公眾號,了解最新的研發效能發展動向。歡迎加我微信(xueliuan)進入「DevOps研發效能」群討論。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