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想閑思錄——關于小孩教育的思考
2023-01-13 10:17 瀟湘隱者 閱讀(595) 評論(5) 收藏 舉報關于中國的教育,其實有很多這方面分析的文章,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和體會,如有不對的地方,歡迎討論和糾正。
中國教育的模式基本上是參考、照搬前蘇聯的教育模式,而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則是學習德國普魯士教育模式。所以說中國教育模式其實就是普魯士教育模式,之前看過一篇博文,文中闡述了中國教育深受“普魯士化”和“泰勒制”的影響。普魯士教育模式,這種工業流水線式教育對于快速提高國民的整體教育水平有著非常大的貢獻,但是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弊端,例如,不能根據學生的特長因材施教,選拔學生的標準過于單一和死板。而且普魯士教育模式的初衷也不是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培養忠誠且易于管理的現代國民。它強調權威和服從。為現代化工業提供高質量的合格工人和技術工程師。在標準化教學的同時,也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而“泰勒制”是效率與利益高度契合的運作體制,東亞教育的急功近利則是與“泰勒制”高度契合。
普魯士教育體系在東亞這種儒家文化土壤中之所以盛開艷麗的罌粟之花,是由于刻在基因當中的殘酷內卷和畸形文化特性導致,環境和文化導致它長出了更加畸形的果實:要求學生尊師重道,要求學生服從管理,服從老師的權威,打壓學生的個性和質疑精神;學習和教學完全是圍繞著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大量時間耗費在枯燥乏味的重復學習和永不停歇的刷題上,加之老師很少啟迪心智和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枯燥泛味的學習模式和填鴨式教育進一步遏制了東亞學生創造力的發揮。也難怪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中村修二說,東亞的教育模式,簡直就是在浪費生命。
當前中國中小學教育的一大突出現象就是內卷嚴重。卷來卷去,最終只是培養出了同質化程度非常高的小孩。可以說,90%以上的學校都是以分數為中心,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素質教育完全是口號和形式化。大量作業和大量無意義的刷題,美名其曰查漏補缺。最可怕的是抹殺了學生的好奇心、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習不再是出于好奇心,學習的目的不再是感受學習知識本身的快樂,而是為了考試文化成績高人一等,為了那一份虛榮心和優越感。這對個人的學習內驅力是一種扼殺。而這些內卷都是無意義的消耗。對個人生命和社會資源來說,都是嚴重的浪費。
教育內卷的內在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原因是現在的教育分流和社會分層,家長害怕小孩文化成績落后,害怕小孩讀不了高中,只能上職校。不能考上大學,不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所以都陷入了拼命的雞娃當中。在經濟層面,大量的補課和興趣班不僅增加了家庭開支。而且導致時間成本高企,家長不是在輔導小孩做作業就是在去補課的路上。導致父母不僅精神焦慮,而且教育成本支出高企,經濟上捉襟見肘。
另外一方面,小孩對于這種學習經歷也感覺很是痛苦。從而產生厭學,對學習失去興趣。一位家長曾發文說過,中國教育最大的悲哀是:你我都知道瘋狂內卷是對孩子的傷害,某種程度上是犧牲掉孩子童年的,大家都知道這樣對孩子不好,卻沒有能力改變,甚至被迫加入。很多時候,這種教育對于絕大數家庭來說,就像陷入了一個死局,好比軍備競賽一樣,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因為很多人沒得選擇。只有極少數的家庭有能力可以將小孩送到國外去學習。跳出這個競爭怪圈。
普通人如何跳出內卷? 唯一的出路是把眼光和格局拉到另一個高度,跳出大多數人看問題的模式。把陷在內卷中的時間和精力挪一部分出來,用于觀察、思考和反省小孩的處境和教育的本質,我們可能會發現,陷在深深困擾自己的一些問題未必是問題。康德在總結個人本質與教育的關系時說:“教育的實質,就在于如何使人們能去理智的引導內心,理智地采取行動。”。人生不是一條封閉的賽道,而是時間、空間、場景的多元組合。它是開放的、 無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力,接受挑戰和探索新事物的勇氣, 發揮自身優勢并適應未來的能力尤為重要。而這些素質的發展與成績的好壞,是否始終保持學業上的優勢,是否多才多藝,都不直接相關。當今社會需要能自我引導的終生學習者。而不是一個小鎮做題家。
另外,要了解你的孩子,了解他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適當的啟迪他們,引導他們深入學習一些領域,找到適合你孩子的道路和方向。了解孩子的生長周期,各個階段的孩子情況不一樣,教育方式也不一樣。教育孩子是一個很耗費時間、精力的事情,在基本方法正確的情形下,付出得多,得到的就多。另外,給與孩子成長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切忌過分焦慮,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教育需要耐心等待,精心澆灌施肥,剩下的就是慢慢靜待花開!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