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繪畫涼了嗎?
AI繪畫涼了嗎?
幾個月前,AI繪畫剛火起來那會兒,誰看了不震撼?一張張風格鮮明、細節精致的圖,像是從專業畫師手里出來的,但其實背后是算法在“作畫”。那時候朋友圈、設計圈都在刷屏,仿佛一夜之間人人都能當藝術家了。可現在呢?好像沒那么熱鬧了。于是有人開始問:AI繪畫,是不是涼了?
這個問題,還真得拆開來看。
先說結論——從大眾熱度上看,確實沒以前那么“炸”了;但從實際應用和行業滲透來看,它不但沒涼,反而悄悄扎下了根,成了不少專業人士手里離不開的工具。
熱度降了,但用戶更精準了
你要是去搜“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這些關鍵詞的搜索趨勢,會發現確實在下滑。但這不代表沒人用了。相反,像Midjourney官網的訪問量還在漲,8月比7月直接漲了28%,會員數也在穩步上升。Twitter粉絲都快接近36萬了。
那為啥感覺“涼”了呢?因為關注它的人變了。早期是全民嘗鮮,誰都會去試兩下,畫個賽博朋克貓、水墨風山水。但現在,真正留下來用的,是那些搞設計、做創意、需要效率提升的專業人群。
就像Photoshop加了AI功能后,很多人不再專門打開Midjourney,而是直接在PS里點幾下,“生成一個月亮”“補一段馬路”“去掉路人甲”,連痕跡都沒有。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融合,反而說明AI繪畫已經不是“玩具”,而是工具箱里的標配了。
AI工具導航:https://www.uonce.com/ai
建筑圈的現實:AI畫得再好,也不敢用
有個建筑師朋友分享了一個特別真實的案例。他用Midjourney出了一套建筑方案,線條流暢、造型前衛,一看就是“扎哈風”或者“MAD風格”。客戶看了直呼驚艷,但問題來了——這風格太像某幾位大師了,真要拿去投標,法務部第一個攔住你。

為什么?因為這些成名建筑師的風格已經被AI“學透”了。AI訓練的數據里,全是他們作品的影子,結果生成的東西,90%都逃不出這些風格的框架。更麻煩的是,像MAD事務所這類機構,對風格抄襲特別敏感,動不動就發律師函。
所以很多設計師只能苦笑:AI畫得再漂亮,也只能當靈感草圖看看,真要落地商用,還得自己改、自己畫。 否則就是“侵權高危區”。
這也暴露了AI繪畫的一個核心問題——它擅長模仿,但不擅長創造。
一眼AI,審美疲勞來了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看到某些圖,哪怕畫得再精細,心里也會冒出一句:“哦,又是AI。”
不是它不好看,而是看多了,膩了。
AI繪畫剛出來時,大家驚嘆于它的“完美”:光影、構圖、色彩都恰到好處。可時間一長,你會發現這些“完美”太規整了,缺少那種“人味兒”——比如一筆意外的筆觸、一個不完美的留白,或者一種獨特的叛逆感。
而這些,恰恰是扎哈、蓋里、馬巖松這些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原因。他們不是靠模仿別人成名的,而是靠創造新語言。AI可以模仿扎哈的曲線,但模仿不了她當年打破常規的勇氣。
所以現在的情況是:成名的藝術家用AI加速產出自己的風格衍生品,而普通人用AI,卻只能畫出“類大師”的復制品。 結果就是,整個AI繪畫生態越來越同質化,雷同度越來越高。
但它真正在悄悄改變行業
別以為AI繪畫“涼”了就沒人用,恰恰相反,它正在深度嵌入專業領域。
比如游戲行業,最近爆火的《黑神話:悟空》,背后就大量用了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來做場景概念圖。以前畫一張場景草圖要幾天,現在輸入幾個關鍵詞,幾十張候選圖半小時搞定,效率直接翻倍。
再比如電商設計,很多團隊現在都是“AI出圖 + PS微調”模式。畫個產品海報、做個LOGO靈感、設計一組Banner,先讓AI跑幾十版,挑出最接近的再手動優化。省時省力,老板還滿意。
甚至還有人把Stable Diffusion和Photoshop打通了。裝個插件,就能在PS里直接調用SD的文生圖、圖生圖、自動擴圖功能。相當于把AI當成一個“超級濾鏡”,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新工具來了:Flux,更強的控制力
現在連Stable Diffusion都在升級,原班人馬推出了新模型Flux,特別適合做背景替換、深度控制。比如你想給人物換個場景,用Flux的ControlNet深度模型,能精準保留人物輪廓,背景換得自然又真實。
還有Hyper LoRA這種技術,8步就能出圖,速度快得飛起。配合BigJPG這種放大工具,低分辨率草圖也能變成高清商用圖。
這些工具,已經不是“會不會用”的問題,而是**“用不用得熟”的競爭力問題**。
總結:不是涼了,是沉下來了
所以,AI繪畫到底涼沒涼?
它沒涼,只是從“全民狂歡”變成了“專業深耕”。
它不再是你朋友圈里炫技的玩具,而是設計師桌面上的效率神器;它不能替你創造靈感,但能幫你把靈感快速可視化;它生成的圖可能“一眼AI”,但只要你懂提示詞、會后期、能融合,它就能成為你手里的“外掛”。
說到底,AI繪畫沒讓設計變得更容易,反而讓會用AI的人,比不會用的,跑得更快了。
就像那個建筑師說的:
“學會AI,繼續好好做建筑唄。”
“再接再厲,絕不改行!”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