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DB為什么不用跳表,Redis為什么不用B+樹?
要回答為什么 InnoDB(MySQL 的存儲引擎) 使用 B+ 樹而不是跳表(Skip List),以及為什么 Redis 使用跳表而不是 B+ 樹,需要分析兩者的數據結構特性、使用場景和設計目標。以下是詳細的對比和原因分析。
1. InnoDB 為什么使用 B+ 樹而不是跳表?
B+ 樹的特點
- 結構:B+ 樹是一種多路平衡搜索樹,非葉子節點存儲鍵值,葉子節點存儲完整數據(聚簇索引)或鍵值+指針(非聚簇索引),葉子節點通過雙向鏈表連接。
- 優勢:
- 高效范圍查詢:葉子節點鏈表支持快速順序訪問,適合
WHERE id BETWEEN 10 AND 20等查詢。 - 低樹高:多路分支(每個節點存儲多個鍵)減少樹高,降低磁盤 I/O。
- 磁盤優化:節點大小與 InnoDB 頁面(默認 16KB)對齊,最大化 I/O 效率。
- 并發支持:支持細粒度鎖(如行鎖、間隙鎖)和 MVCC(多版本并發控制),適合事務性數據庫。
- 高效范圍查詢:葉子節點鏈表支持快速順序訪問,適合
- 劣勢:
- 鍵值重復存儲,增加空間開銷。
- 插入/更新可能導致頁面分裂,維護成本較高。
說明:
- 在B+樹中,非葉子節點存儲鍵值(索引字段),而葉子節點存儲完整的鍵值和數據(或數據指針)。這意味著同一個鍵值可能會在非葉子節點和葉子節點中重復出現,導致存儲空間的冗余
- 例如,在一個name字段的索引中,name值會在非葉子節點和葉子節點中都存儲,增加了存儲開銷。
跳表的特點
- 結構:跳表是一種基于鏈表的概率性數據結構,通過多層索引(隨機層數)加速查找,類似平衡樹的二分搜索。
- 優勢:
- 簡單實現:相比 B+ 樹,跳表實現更簡單,代碼復雜度低。
- 動態更新:插入和刪除操作效率較高,平均時間復雜度為 O(log n),無需復雜平衡操作。
- 內存友好:跳表基于指針,適合內存操作,空間利用率較高。
- 劣勢:
- 概率性性能:跳表的性能依賴隨機層分配,最壞情況退化為 O(n)。
- 范圍查詢較弱:雖然支持范圍查詢,但需要逐節點遍歷鏈表,效率不如 B+ 樹的順序鏈表。
- 磁盤 I/O 不友好:跳表節點大小不固定,難以與磁盤頁面對齊,增加 I/O 開銷。
為什么 InnoDB 選擇 B+ 樹?
-
磁盤 I/O 優化:
- InnoDB 是磁盤數據庫,查詢性能受限于磁盤 I/O。B+ 樹的節點設計與頁面大小對齊(16KB),每次 I/O 可讀取多個鍵值,減少 I/O 次數。
- 跳表的節點大小不固定,難以優化磁盤 I/O,可能導致更多隨機讀取,性能下降。
-
高效范圍查詢:
- 數據庫常見操作包括范圍查詢(如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id BETWEEN 10 AND 20)。B+ 樹的葉子節點通過雙向鏈表連接,支持高效順序訪問。 - 跳表需要逐節點遍歷,范圍查詢效率較低,尤其在數據量大時。
- 數據庫常見操作包括范圍查詢(如
-
并發和事務支持:
- InnoDB 支持復雜的事務隔離級別(如可重復讀)和 MVCC。B+ 樹的結構便于實現行鎖、間隙鎖和版本控制,減少鎖沖突。
- 跳表的鏈表結構難以支持細粒度鎖,MVCC 實現復雜,可能導致并發性能下降。
-
穩定性能:
- B+ 樹是平衡樹,查詢時間復雜度穩定為 O(log n)。跳表的性能依賴隨機層分配,最壞情況退化為 O(n),不適合對性能一致性要求高的數據庫。
-
數據量和持久化:
- InnoDB 處理大規模數據(百萬到億級記錄),B+ 樹的低樹高和順序存儲適合磁盤環境。
- 跳表更適合內存數據庫或較小數據集,難以應對大規模磁盤存儲。
總結
InnoDB 選擇 B+ 樹是因為它在磁盤 I/O 優化、范圍查詢效率、并發支持和穩定性能方面更適合關系型數據庫的需求。跳表的概率性性能、較弱的范圍查詢支持和磁盤不友好特性使其不適合 InnoDB 的場景。
2. Redis 為什么使用跳表而不是 B+ 樹?
Redis 的特點
- Redis 是一個內存數據庫,數據存儲在內存中,I/O 延遲極低,查詢性能主要受 CPU 和內存訪問速度限制。
- Redis 的有序集合(Sorted Set,ZSET)使用跳表作為主要數據結構,支持快速插入、刪除、查找和范圍查詢。
跳表在 Redis 中的優勢
-
內存操作優化:
- 跳表基于鏈表和指針,節點大小靈活,適合內存環境。內存訪問速度快,跳表無需像 B+ 樹那樣優化磁盤頁面大小。
- B+ 樹的節點設計(大節點、多鍵)針對磁盤 I/O,在內存中可能導致空間浪費和復雜維護。
-
簡單實現:
- 跳表實現比 B+ 樹簡單,代碼復雜度低,維護成本小。Redis 強調高性能和輕量級,跳表符合這一設計哲學。
- B+ 樹需要復雜的平衡操作(如節點分裂、合并),增加開發和維護成本。
-
動態更新效率:
- Redis 的 ZSET 頻繁涉及插入和刪除操作(如
ZADD、ZREM)。跳表的插入/刪除平均時間復雜度為 O(log n),無需復雜平衡,適合高頻更新。 - B+ 樹的插入/更新可能導致節點分裂或合并,成本較高,尤其在內存中無明顯 I/O 優勢。
- Redis 的 ZSET 頻繁涉及插入和刪除操作(如
-
范圍查詢支持:
- ZSET 常用于范圍查詢(如
ZRANGEBYSCORE)。跳表通過底層鏈表支持范圍查詢,雖然效率不如 B+ 樹的雙向鏈表,但在內存中差異較小。 - Redis 數據量通常較小(內存限制),跳表足以滿足范圍查詢需求。
- ZSET 常用于范圍查詢(如
-
空間效率:
- 跳表節點只存儲必要指針和數據,空間利用率較高。B+ 樹的鍵值重復存儲(非葉子節點和葉子節點)在內存中可能浪費空間。
- Redis 追求內存高效,跳表更適合。
B+ 樹的劣勢在 Redis 中
-
內存不友好:
- B+ 樹節點設計為大塊(如 16KB),在內存中可能導致空間浪費,且節點分裂/合并操作復雜。
- 跳表的節點小且靈活,內存分配更高效。
-
復雜性:
- B+ 樹需要維護多路平衡,代碼復雜,不符合 Redis 輕量級設計。
- 跳表通過隨機層分配實現近似平衡,簡單且性能足夠。
-
無磁盤 I/O 需求:
- Redis 是內存數據庫,I/O 成本幾乎為零,B+ 樹的磁盤優化優勢(如低樹高、頁面對齊)無用武之地。
- 跳表的 O(log n) 查找性能在內存中已足夠快。
-
并發需求不同:
- Redis 是單線程模型,依賴事件驅動處理并發,無需復雜鎖機制。跳表的簡單結構適合單線程操作。
- B+ 樹在 InnoDB 中支持復雜的事務和鎖機制,但在 Redis 的單線程環境中顯得過于復雜。
Redis 中跳表的使用
- Redis 的 ZSET 使用跳表存儲元素及其分數(score),支持快速查找(
ZSCORE)、排名(ZRANK)和范圍查詢(ZRANGEBYSCORE)。 - 跳表結合哈希表(存儲元素到分數的映射)實現 ZSET,提供高效的插入、刪除和查詢性能。
- 示例:
ZADD myzset 1 "user1" 2 "user2" 3 "user3" ZRANGEBYSCORE myzset 1 2- 跳表快速定位分數范圍 [1, 2],通過鏈表遍歷返回結果。
總結
Redis 選擇跳表是因為它在內存環境中簡單高效,支持動態更新、范圍查詢和排名操作,符合 Redis 輕量級、高性能的設計目標。B+ 樹的磁盤優化和復雜平衡機制在內存數據庫中無明顯優勢,且維護成本高。
3. B+ 樹與跳表的對比總結
| 特性 | B+ 樹 | 跳表 |
|---|---|---|
| 結構 | 多路平衡樹,葉子節點鏈表連接 | 多層鏈表,概率性平衡 |
| 查詢復雜度 | O(log n),穩定 | O(log n) 平均,O(n) 最壞 |
| 范圍查詢 | 高效(雙向鏈表) | 較慢(逐節點遍歷) |
| 插入/刪除 | O(log n),需節點分裂/合并 | O(log n),簡單隨機層分配 |
| 空間占用 | 鍵值重復,占用較多 | 靈活,空間效率較高 |
| 磁盤優化 | 節點與頁面對齊,I/O 效率高 | 不適合磁盤,隨機訪問多 |
| 并發支持 | 支持細粒度鎖、MVCC | 簡單結構,適合單線程 |
| 適用場景 | 磁盤數據庫(InnoDB),大規模數據 | 內存數據庫或較小數據集 |
微信公眾號:
猿人谷
如果您認為閱讀這篇博客讓您有些收獲,不妨點擊一下右下角的【推薦】
如果您希望與我交流互動,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博客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