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加沙”進入掃尾階段:如何用衛星守護通信生命線
今年第18號臺風“樺加沙”于9月24日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登陸,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4級,給華南沿海帶來強烈風雨和巨浪沖擊。作為2025年以來影響我國最強的臺風,“樺加沙”具有強度極端、風圈范圍廣、登陸速度快等特點,登陸前已造成菲律賓5人死亡、4人失蹤,香港101人受傷,臺灣15人死亡、31人失聯。廣東全省上下迅速進入臨戰狀態,陽江、茂名、湛江等地先后實施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市的“五?!贝胧?,全力保障群眾生命安全。
經過48小時的防御與應對,截至9月25日下午,臺風強度已減弱為熱帶風暴級,各地海上作業、港口航運和部分工廠陸續恢復運行,防汛防臺進入掃尾階段。
臺風“樺加沙”所帶來的大范圍災害,正是應急通信發揮作用的典型場景。傳統的光纖和基站通信體系,在極端天氣下往往面臨多重打擊:電力中斷導致基站停擺,光纜中斷切斷信息通路,甚至核心機房受損引發區域級通信癱瘓。在此背景下,衛星通信成為兜底手段。
衛星通信最大的優勢在于其廣覆蓋與強抗毀性。一顆地球同步軌道(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衛星就能覆蓋三分之一地球表面,低軌衛星星座則能通過大規模組網實現全球無縫通信。與傳統通信設施不同,衛星通信鏈路不依賴地面基站和光纜,即便災區成為“信息孤島”,只要攜帶便攜式衛星終端,就能第一時間完成信息回傳和指揮調度。
正因如此,衛星通信在歷次地震、洪澇和臺風救援中都發揮過關鍵作用。2025年1月的西藏日喀則地震中,中國電信衛星公司迅速組建第一批應急通信保障隊伍,攜帶100部天通衛星終端、20部天通貓及號卡前往日喀則震區支援,實現災情信息的實時回傳。
事實上,衛星通信技術正在經歷深刻的演進,主要分為低軌衛星和衛星互聯網兩大方向。
與GEO衛星相比,低軌衛星軌道高度僅2000公里以下,信號傳輸延遲從傳統的500-700毫秒降低至20-40毫秒,幾乎接近光纖水平。這種低時延特性,使其能夠支持高清視頻回傳、遠程醫療、無人機應急偵察等新型任務。Starlink等低軌星座已率先驗證了這一能力,而中國的商用低軌星座也正在加速部署,未來將為應急通信提供更靈活、更高效的選擇。
另一條演進路徑是衛星物聯網。在災害場景中,單靠人工上報和圖像傳輸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海量傳感器對水位、風速、地震波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測。但在山地、海島等偏遠地區,蜂窩網絡往往覆蓋不足。衛星物聯網通過將傳感器與低軌衛星直接相連,可以在毫秒級時延內回傳監測數據,幫助救援人員快速判斷災情。例如,在電力應急場景中,低軌衛星物聯網已用于山區電網監測,實現端到端小于50毫秒的時延,確保災區電力恢復方案的快速部署。
更值得關注的是5G與衛星通信的深度融合。隨著5G-A(5G-Advanced)進入應用階段,其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的特性與低軌衛星相結合,可顯著提升應急通信體系的韌性。未來,災害救援現場不僅能通過衛星建立基本語音通信,還能通過5G衛星融合網絡實現高清視頻回傳、無人機實時巡檢、遠程指揮的全鏈路通信。2025年2月,國內企業已完成低軌衛星與5G-A NR-NTN(非地面網絡)技術的測試,為標準制定和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然而,衛星通信并非萬能鑰匙。高昂的建設和運維成本、復雜環境下地面終端的穩定性不足、帶寬資源的有限性,仍然制約著其普及與應用。以Starlink為例,每顆V2衛星的部署成本超過300萬美元,龐大的星座需要持續發射與維護;在強臺風暴雨條件下,用戶終端的帶寬和傳輸穩定性也會明顯下降。這些難題必須通過技術進步與產業協作來逐步克服。
在此背景下,數字衛星的概念應運而生。數字衛星并非真實在軌運行的航天器,而是基于全數字仿真與高保真建模構建的虛擬衛星。它能夠在虛擬環境中模擬衛星的動力學、鏈路、載荷、通信協議乃至整星組網過程,相當于為真實衛星任務提供一套“虛擬彩排”,同時也能幫助工程師在衛星尚未發射前就完成地面站兼容性測試、頻譜協調驗證和任務規劃,大幅縮短研發周期。
目前,數字衛星已逐漸成為國內衛星互聯網和應急通信的重要研究方向。天目全數字實時仿真軟件SkyEye是一款國產自主可控的基于可視化建模的硬件行為級仿真平臺,支持復雜系統的硬件行為級建模,在數字衛星的搭建中扮演了核心角色。SkyEye支持在通用計算機上高效運行衛星平臺及載荷系統模型,工程師可進行多任務場景下的鏈路評估、延遲分析與資源分配優化,在虛擬環境中提前驗證星座組網的可行性與穩定性。
典型案例:基于SkyEye的衛星超實時仿真子系統是一套基于SPARC處理器的姿軌控嵌入式軟件的開發、仿真和驗證系統,支持與Simulink仿真模型的協同仿真,可實現全數字高速閉環仿真運行,適用于姿軌控軟件的開發調試、系統測試。

▲SkyEye衛星姿軌控系統仿真案例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