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突然壞掉,我花了半個月才把數據救回來…(附數據恢復工具)
前言
上次說到我的硬盤壞了,真的是當頭一棒。??
因為平時很多工作資料都在這塊盤里,數據恢復的過程持續了小半個月,堪稱一場心理和體力的雙重折磨。
好在最后,大部分文件都救回來了。雖然過程非常花時間,但至少沒有全軍覆沒。??
這次經歷也算是給我自己上了一課,順便整理成筆記,分享一下過程和心得。
?? 如果你正好也需要相關工具,我已經整理好了本次用到的軟件清單,可以在公眾號 「曦遠Life」 后臺回復 「數據恢復」 獲取。
工具的兩種思路
在接觸數據恢復工具之前,我總結了一下它們大致有兩種工作模式:
- 掃描 MFT(Master File Table)
- 優點:能保留目錄結構、文件名,恢復出來的文件比較“原汁原味”。
- 缺點:如果 MFT 本身損壞嚴重,可能丟失部分文件,或者文件內容不完整。
- 掃描數據塊(Raw Scan)
- 優點:能盡可能多地找回文件內容。
- 缺點:失去目錄結構和文件名,恢復出來一大堆
file0001.jpg、file0002.doc,后期整理會非常痛苦。
大部分恢復軟件都是這兩種思路的結合,實際使用時需要靈活選擇。
?? 我這次用到的工具(DMDE、OSFMount、FinalData 等)都整理在一起了,獲取方式:在公眾號 「曦遠Life」 后臺回復 「數據恢復」
關于 NTFS
NTFS(New Technology File System)是 Windows 系統常用的文件系統,它的優點是:
- 支持大文件和大容量分區
- 有權限控制、安全日志
- 目錄和文件的元信息都存儲在 MFT(Master File Table) 里
核心要點:MFT 是 NTFS 的總目錄表。
如果 MFT 受損,文件系統就像失憶了一樣,文件還在,但找不到入口。
MFT介紹
MFT 記錄了每一個文件的:
- 文件名
- 路徑
- 大小
- 時間戳(創建/修改/訪問時間)
- 文件數據所在的位置
所以,當我們做「基于 MFT 的掃描」時,本質上就是在想辦法讀取這張總目錄表。
一旦這張表壞了,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數據塊級別”掃描了。
我這次的思路
這次我走的是 「先保護現場,再嘗試修復」 的思路。
- 對分區做鏡像
- 用 DMDE 給損壞的分區做了完整鏡像(img 格式)。
- 原因:避免在原盤上直接操作,防止二次損壞。
- 掛載鏡像
- 使用 OSFMount 將鏡像掛載為虛擬磁盤分區,方便后續操作。
- 文件系統檢查
- 執行
chkdsk /f /r X: /f修復錯誤,/r嘗試恢復壞扇區。- 過程中系統自動生成了一些
found.000文件夾,里面是修復時撿回來的“孤立文件”。
- 執行
- 掃描與恢復
- 使用 FinalData 對掛載盤進行深度掃描。
- 部分文件恢復成功,保留了文件名和目錄結構;部分則散落在
found.000里,需要人工整理。
成果
恢復結果:大部分文件都找回來了!
遺憾點:有一部分目錄結構和文件名亂了,需要大量時間手動分類、重命名。
總結感受:能把關鍵文件救回來就算贏了,剩下就是慢工出細活。
小結
這次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
- 一定要重視 數據安全!
- 重要數據要 多地備份:本地 + NAS + 多種不同云存儲。
- 不要依賴單一云存儲,服務商也可能出問題。
接下來,我也打算升級我的 NAS,把數據安全短板補齊,做到真正的有備無患。
數據無價,別等丟了才后悔!
?? 順便提醒:我已經把本次恢復用到的工具和資料整理好了,需要的同學可以在公眾號 「曦遠Life」 回復 「數據恢復」 獲取。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