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讀后感
《計算機網絡》(5th),作者是 Andrew S. Tanenbaum和David J. Wetherall,譯者是嚴偉和潘愛民,2018年11月第17次印刷。
雖然自己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但是很遺憾,大學學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差不多忘完了,或者說對于老師所傳授的內容,自己所消化的其實只是很少一部分。既然忘了,那就繼續(xù)看吧。然后就選擇了《計算機網絡》這本書。選擇這本書的動機是:一、豆瓣評分很高,9分。二、無論選擇哪本書,最終還是要自己讀。三、自己也不認識所謂的計算機網絡大佬。既然沒有大佬推薦,那么就根據豆瓣評分高的選擇一本吧,所以就選擇了這本書。
按照以往的慣例,用一句話概括本書的讀后感:《計算機網絡》應該起名為“計算機網路導論”。
本書總共分為8章。第1章為概述,第2章至第7章自底向上介紹5個協(xié)議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第8章介紹網絡安全問題。整本書涉及的概念非常多,更多的是偏向理論,缺乏實踐內容,當然,這并不是在評價本書的好壞,只是對本書的書寫方式進行描述。所以,我把其稱作“計算機網絡導論”,它適合作為學習計算機網絡的一個地圖,我們可以根據上面所列的路徑去尋找我們想要的知識。
以下是對選擇這本書的一些建議:
1、這本書適合快速閱讀。了解有哪些主題,后續(xù)遇到問題的時候再在這本書上尋找。
2、本書不適合初學者(注:本人將讀者分為三個層次:初級、中級、高級)。至少有一定計算機網絡基礎后再選擇看本書。不然結果就是你知道這本書在介紹一些知識,但是看完也不會留下多深的印象,除非你在實際中應用到這些知識。
3、這本書適合和其它書一起看,即“比較閱讀”。

參考資料
[1] 豆瓣, 計算機網絡(第5版)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