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修煉之道:從小工到專家》閱讀筆記2
正交性源自幾何學中的垂直概念,在軟件開發中引申為系統組件間無副作用的獨立性。當系統滿足正交性原則時,修改一個組件不會對其他組件產生意外影響,就像調整直升機的升降桿不會導致機身突然轉向一樣。這種設計理念能顯著降低系統復雜度,提升可維護性與可靠性。
模塊化解耦:通過嚴格定義接口邊界實現組件隔離,如將系統按功能拆分為獨立模塊,通過標準化API交互。
依賴管理:遵循得墨忒耳法則,組件只與直接依賴交互,避免鏈式調用,通過依賴注入容器管理組件依賴。
配置與代碼分離:將環境變量、業務規則等易變信息抽為配置文件,實現動態更新。
在云原生架構中,正交性體現為基礎設施即代碼與業務邏輯的分離。通過資源對象實現應用部署與網絡配置的正交管理,允許開發者獨立調整系統不同維度的配置。
可撤消性:擁抱變化的彈性設計
軟件領域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需求演進、技術迭代、團隊更替都可能顛覆初始決策。可撤消性原則要求設計決策應保留回退余地,避免將系統綁定到單一技術選型或架構模式。就像薛定諤的貓處于生死疊加態,優秀的系統設計應能在多種可能性中靈活切換。
抽象隔離:通過接口隱藏具體實現,定義標準化接口封裝不同實現方式,實現靈活替換。
策略模式:將易變業務規則封裝為可替換策略,通過接口實現不同規則的動態切換。
特性開關:在代碼中預埋功能開關控制特性啟用狀態,實現新功能的灰度發布與緊急回滾。
架構層面的可撤消實踐
微服務架構天然支持可撤消性,通過API網關動態路由實現服務版本切換。多數據庫兼容架構允許根據業務需求靈活選用存儲方案,提升系統彈性。
在復雜項目中,傳統的"設計-編碼-測試"線性流程常因需求模糊、技術未知而失敗。曳光彈開發借鑒軍事中用 tracer bullet 指示彈道的原理,通過構建最小可行系統驗證核心路徑,快速獲取反饋并持續調整方向。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創新型項目或技術探索場景。
曳光彈代碼是產品代碼的有機組成部分,包含完整的錯誤處理、日志記錄和架構規范;而原型通常是一次性探索代碼。通過構建最小可行框架(曳光彈),在此基礎上迭代開發所有高級特性,確保核心架構始終可用。
正交性、可撤消性與曳光彈開發并非孤立原則,而是相輔相成的整體方法論這種組合策略能幫助項目快速響應變化,保持核心業務穩定。正如《程序員修煉之道》強調的,優秀的開發不僅是編寫代碼,更是構建能從容應對變化的彈性系統。在敏捷開發盛行的今天,這些原則依然閃耀著穿越周期的智慧光芒。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