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成了半個外包
邊線業(yè)務與主線角色被困外包;
01
2022年,最后一個工作日,裁員的小刀再次揮下;
商務區(qū)樓下又多了幾個落寞的身影,辦公室內又多了幾頭暴躁的靈魂;
隨著裁員的結束,部門的人員結構簡化到了極致,至少剩下的人是這么認為的;
說實話,對于當下的互聯網行業(yè)來說,個人感覺兩極分化的有點嚴重;
卷的,卷到鼻青臉腫,不知道BUG和需求哪個會先來;
不卷,感覺隨時失業(yè),不知道明天和裁員哪個會先來;
最近這幾年,裁員的故事已經不新奇了;
比較熱的話題反而是留下的那些人,如何應對各種此起彼伏的事情;
裁員,對于走的人和留的人來說,都是正面暴擊;
走的人,雖然拿著賠償禮包,但是要面對未來工作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當下的環(huán)境中;
留的人,要兜底很多閃現過來的事項,未來一段時間會陷入混亂的節(jié)奏中;
對于公司來說;
裁員之后如何應對業(yè)務,沒有一絲絲遲疑,會做出了完全出于本能的決定;
內部團隊能應對的就自己解決,解決不了就交給外包方處理;
整體的策略就是:核心業(yè)務領域之外的需求,選擇更低成本的解決手段;
02
公司裁員之后,本意還是想專注自己的核心業(yè)務;
至于為何要接其他公司的需求,這里就涉及很多社會上的人情世故了;
比如一些重要關系或者流水大的客戶;
缺乏互聯網方面的專業(yè)團隊,合作時會偶爾拋出研發(fā)或其他方面的需求;
對于公司來說,接手吃力不討好,不接手又怕影響客戶關系維護;
最好的選擇就是尋求外包解決;
基于公司的研發(fā)團隊,替客戶進行相關需求的落地把控;
雖然接收外包需求流水抽成不高,但是可以更加緊密的維持客戶合作關系;
允許質疑外包的質量和效率,但是不能否認長期的整體成本;
在裁員之后,團隊介入的外包項目越來越多,形成主線和外包業(yè)務五五開的魔幻局面;
外包項目的合作形式大致分為兩種;

- 甲乙雙方:甲方的業(yè)務與公司主線業(yè)務相關聯,通常由團隊自己開發(fā);
- 甲乙丙三方:甲方的業(yè)務比較獨立,乙方接手之后再轉交給丙方開發(fā);
在這種合作中,如果只涉及甲乙兩方,流程還是順暢的;
但是對于甲乙丙三方的合作模式,如果再關聯其他對接方,簡直就是離譜踹門而入,離譜想拆家;
在經歷幾次甲乙丙三方的合作過程中,對于夾板氣的體會已經是銘刻在心了;
甲乙雙方對于丙方來說,是提供需求單的甲方;乙丙雙方對于甲方來說,是落地需求單的外包方;
合作過程中拉扯出個精分現象,都習以為常了;
下面基于甲乙丙三方合作的模式,來聊一聊外包所踩到的坑坑洼洼;
03
【如何選擇外包公司】
在甲乙丙三方合作中,甲方交給乙方的業(yè)務,可能是基于信任關系,或者成本原因;
但是乙方想再找一個靠譜的外包團隊,難度就會大很多;
乙方既然承接需求,最終都是想交付高質量的結果,從而加強雙方的合作關系;
如果沒有一個靠譜的外包團隊介入,所謂高質量的結果根本無從談起;
通常會先從過往的合作過且靠譜的外包團隊中尋找,但是能找到的概率其實并不大,這里的影響因素有很多;
需求本身的復雜度,外包團隊能不能承接,是一方面;
甲方對于需求落地的預期時間,與外包團隊的介入時間是否符合,也是一方面;
乙方對于外包團隊的報價能否接受,又是一方面;
如果合作過的團隊中沒有,則會優(yōu)先從公司內部尋求推薦,比盲尋一個不知底的團隊要靠譜很多;
這里存在一個關鍵的卡點因素;
雖然研發(fā)團隊接觸的外包人員多,但是礙于怕麻煩的心理,樂意介入的人很少;
所以需求最終交給一個新的外包團隊的概率很大,也為后續(xù)的諸多問題埋下隱患;
04
【三方合作的流程機制】
首先還是先說一個基本原則,在復雜的協作中,明確流程是最基礎的事項;
三方合作,實現需求,獲取利益回報;
流程上看可能并不復雜,然而在實際協作過程中,又十分的曲折;
在明確協作的流程時,需要把握需求的三個關鍵階段:排期、研發(fā)、交付;
這里階段劃分是站在研發(fā)的角度拆解,從項目經理或者決策層看又是另一個說法了;

在研發(fā)視角下,雖然依舊是圍繞排期、研發(fā)、交付三個階段;
但由于涉及三方協同,各個階段的事項都會變的繁雜;
流程的推進和問題解決,都要進行三方的統籌協調,麻煩事也從不缺席;
排期階段
- 乙方接受甲方的需求單和報價,并尋求丙方做需求實現;
- 丙方圍繞需求單進行拆解,輸出項目計劃書以及報價,乙方認同后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乙丙雙方就排期與甲方達成共識后,三方就各自的合作簽訂外包合同;
研發(fā)階段
- 丙方就需求完成設計,在甲乙雙方評審通過后,正式進入開發(fā)階段;
- 丙方需要定期將開發(fā)進度同步給乙方,乙方確認后也需要定期匯報給甲方;
交付階段
- 理論上丙方在自測完成后,再交付給乙方進行驗收;
- 乙方在驗收階段承擔的壓力比較大,本著對客戶關系負責的態(tài)度,需要實現高質量的交付;
- 甲方驗收通過后,進行線上部署并交付項目材料,最終完成合同的結算流程;
流程終究只是對協作的預期設定;
在實際的執(zhí)行中,會有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很容易把各方都推到情緒的邊緣,進而導致系列關聯的效應問題;
05
【三方合作的溝通問題】
如果從三方合作的問題中,選一個最大的出來,不用證明都確定是溝通問題;
溝通不到位,問題容易說不清楚,解決問題的很多動作可能都是抓瞎;
由于三方的合作是遠程在線模式,不是當面表達;
溝通頻率本來就低,等到發(fā)現問題解決思路不對時,耽誤的時間已經久了;
如果返工;
那排期又需要重新協商,又會引起一系列必要的麻煩問題;
這種情況,對于乙方的項目經理來說;
身處甲丙兩方的極限拉扯之中,會經常在離職和跳槽的情緒中不斷徘徊;
然而也不乏一些花哨的操作,將甲乙丙三方拉扯到一個協作群中;
如果甲方不介意乙方尋找外包實現需求,那么三方在群里及時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會高很多;
但是大部分的甲方還是介意的,很多溝通都是由丙方到乙方,乙方再轉述給甲方;
傳話游戲玩到最后,驢頭不對驢嘴的現象十有八九;
所以,很多的外包合作群中;
可能都是存在著甲乙丙三方人員,只是乙丙對甲方語調統一,以此避免信息傳遞的問題;
06
【需求落地的質量問題】
對于三方合作實現的需求,質量高不高?
比較肯定的回答;
可能有一定的質量,但是高質量的期望建議打消,說不定還有一絲驚喜;
質量依賴靠譜的外包合作方,這本身就是一件有難度的事,看臉和運氣都沒用;
專業(yè)負責的外包團隊少有,所以其團隊的業(yè)務有持續(xù)性;
在實際協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少,才可能更加專注于需求本身的落地實現上;
然而真實的現狀是;
外包團隊會在需求排期內盡快完成,投入越少,收益越大;
比如:實現一個需求,估時30天,費用10W;
如果在15天內完成需求,相當于成本投入縮減一半,這樣在30天內可能實現多個需求;
鑒于這種策略之下,很多需求的實現可能都是倉促的,質量上自然很難保證;
所以對于質量問題的把關,壓力會給到乙方,在交付驗收時做好時間差管理;

乙方預留一部分時間段,對丙方交付進行驗收,如果出現問題及時修改,避免傳遞到甲方;
當然了,混亂驗收和測試也是常見的騷操作;
不乏一些丙方拿乙方的驗收當測試,乙方拿甲方的驗收當測試,以此來降低自己的時間成本;
由此導致三方合作裂開,尾款結算的問題,甚至對簿公堂也不少見;
雖然不是三方負責人樂意見到的,但又是三方都很難把控的事;
最終結果就是,不但成本沒少,事情還更多了;
07
業(yè)務需求外包,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手段,只是過程與結果的把控難度較大;
對于甲乙兩方來說;
可能是利益驅動,可能是社會的人情世故,從而建立了合作關系;
對于乙丙兩方來說;
則是單純的利益考量,從而形成了短期的合作;
然而對于那些身處甲乙丙三方合作的網友們,只能在內心輕輕的嘀咕一句:人在社會,身不由己。

三方外包:對于甲乙兩方來說,可能是利益驅動,可能是社會的人情世故,從而建立了合作關系;對于乙丙兩方來說,則是單純的利益考量,從而形成了短期的合作;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