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隨想(2012版)
創新是個非常好的詞,雖然這個詞在中國已經被用濫了,但我依然固執的認為這是一個光彩照人的詞匯。我常常對同事或團隊的成員說,我們在做產品規劃、設計和編碼的過程中,應有創新之念,即使要跟隨,我們也要去跟隨那些創新的東西。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我們沒能做出創新的成果,但是我們至少讓創新的機率又增加了一點點。
探討創新這個主題,可以從Twitter開始。Twitter是一個以“follow(跟隨)”為中心的社交網絡,你可以通過跟隨建立自己的信息社區,別人同樣也可以跟隨你,從而建立他的信息社區。這是一種在Twitter出現之前沒有的新的社交網絡。當用戶還在迷戀論壇和博客的時候,當各類開心網正在琢磨如何跟隨Facebook的時候,Twitter橫空出世,從2006到2010年,短短4年,Twitter用戶數量已經過億,基于這個平臺形成了一系列第三方服務和應用。當然Twitter發展到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包括增長變緩、對第三方開發者的沖擊等,但是不可否認,Twitter對世界的信息傳播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改變,包括對墻內的中國。目前國內四大門戶的微博已經影響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天這些服務提供商都要處理數以億記的微博信息,儼然有超過傳統媒體之勢!無論國內各大微博對Twitter的模式進行了如何的中國式創新,創新的根源依然在Twitter,這就是不忽悠的力量!
事實上,由于自己的心智遲鈍和當年信息的閉塞,我在工作初期并沒有意識到什么是創新,什么是忽悠,只是埋頭開發,編寫代碼,并沉浸在自己的一些小花招和小技巧中。當時我們更多在提的是創意這個詞,但遺憾的是最終創意變成了主意,沒有形成規模性的創新,所以最終也沒有形成突破性的力量。2000年左右,中國的軟件和互聯網基本上是乏善可陳的。
而真正讓我對創新的力量感到敬畏的,是蘋果公司。最早接觸蘋果產品是把一款我們開發的BS架構產品移植到Mac Server上,當時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基本上把Mac當Unix用,另外就是知道用Mac機器做音樂很棒。之后蘋果公司開始突飛猛進,相繼推出iPod、iPhone、iPad系列,同時其操作系統和個人電腦也有了質的飛躍,我自己也成為了一個蘋果產品用戶。蘋果是一個全盤掌握了方方面面的公司,在硬件,操作系統,軟件,影視,音樂等領域,無不將創新做到極致而讓人稱道。記得在2009年的一個主題演講中我強調創新時為大家展示了這樣的數據:
1、2000年5月,蘋果公司的市值為170億美元,微軟公司的市值為3560億美元
2、2009年9月,蘋果公司的市值為1820億美元,微軟公司市值為2610億美元
參加研討的大部分是IT領域的從業人員,但很多人依然對這樣的數據感到震驚,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蘋果已經發生了指數級的變化。當時我的預測是在不遠的將來,蘋果會輕松超過IBM,Google和微軟公司,事實上你們都知道,這是個很容易的預測。時至今日,蘋果的市值約等于30個DELL,17個HP,5個Facebook,6個Amazon,5個Intel,2個Microsoft,蘋果公司75%的收入來自于五年前不存在和兩年前不存在的產品,iPhone和iPad。創新的力量實在是可敬可畏,無法忽視。
創新確實是個讓人著迷的事情,那么我們來看看中國本土的創新土壤。從科技領域可以看到,我們的創新環境是很薄弱的。即使是直接從結果上看,這也是毫無疑問的。到目前為止中國本土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當然和平獎除外);我們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操作系統和數據庫;我們沒有發明流行的編程語言;我們很少參與公共協議和規范的制定。當然,我們可以說世界上除了美國,其他國家在這些方面都差不多把,那么我們還幾乎沒有通用軟件!知識產權的漠視和盜版的猖獗已經毀了通用軟件整整十年;大公司對小型公司創新模式的抄襲直接導致創新無法延續。目前我們的創新似乎僅限于互聯網應用和企業應用領域,當然這還包括大量的“跟隨”作品。
但是,這能怪誰呢?經過中國教育體制多年的不懈努力,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其實已經不適合創新了。很多年前,很多人告訴我華人智商最高,當時我信了,后來才發現這是個美麗的謊言。我們的智商是體現在考試和忽悠上,而不是在創新上!
現實就是這樣,那么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止步不前?我們已經長大變老,不可能回爐接受再教育,體制上的事情我們也無能為力。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做一些事情,堅守一些東西。我們可以在中國的互聯網和企業應用領域持續推進創新、整合與跟隨,我們可以在自己掌控資源范圍內搭建良好的創新環境,我們可以把創新的思維貫穿在產品設計、評審、文檔、代碼和運維中。事實上隨著移動應用和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公司已經出了很多創新不忽悠的服務、產品和創意,相信未來這個領域會變得更好......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想表達的東西只有兩點:
第一,創新的爆發力不容忽視,如果我們沒有創新,或者創新速度緩慢,那我們就只能做一個follower(跟隨者),而且是隨時可能被淘汰的跟隨者。不要迷戀什么亞太地區最大的IT服務外包市場的傳說,要知道,在IT服務外包領域,制定規則的永遠是發包方,創新永遠在岸的那一邊。可以跟隨,可以外包,但這一切都應該是創新的基礎設施。希望在未來,無論是在工業領域,還是科技領域,我們都能夠從“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
第二,目前國內創新的土壤確實比較惡劣,盜版、抄襲、對知識產權的漠視、創新思維的惰性、商業機器對創新的踐踏等等。即使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們依然可以做一些事情,也許我們終老一生而沒有做出什么成績,但至少我們讓這塊創新的土壤,變得好了一點點。
也許,下一代的創新就可以開花結果了。
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Mac,經常被問道Mac的使用問題和技術問題。遂決定,每天發布一則#Mac技巧#。同時發布于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Mac技巧”,微信號sagacity-mac,有微信賬號的童鞋掃描下圖片或搜索微信號即可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