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讀書——一個普通讀者的思考
工作十幾年*,我發現書是自己購買頻度最高的商品,基本上看見好書就買,或者臨時急用的工具書也買,甚至碰到近期不會讀的書,覺得不錯也就買了。工作前期,薪水還是比較低微的,那時候買書要考慮價格,后*相對好一些,價格已經不再是買書的考慮因素,買書的地點也從實體店轉移到了網絡。現在算一下,還真想不起*哪本書是在書店買的,或有多久沒去過實體店買書了。
之所以愛買書,一方面是因為喜歡讀書,另一方面也和自己從事軟件行業有關。軟件行業對人的要求是終身學習,技術的革新和變化太快,2000年的軟件技術和今天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這一點我的哥哥和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是學水利的,畢業后一直在水利設計院工作,30歲以后我感覺他已經很少再學新技術了,因為那個行業技術更新慢,更多的是經驗的積累,所以他到現場越*越多,那是為積累經驗做準備呢。另外還有第三個因素,也是我很長時間沒有意識到的,那就是書的價格。2000年書是幾十塊錢一本,到現在基本上還是這個價位。而2002年4千元一平米的房子,今天已經變成3萬一平了。即使是從整個時代變遷的角度,書也算是漲價最慢的商品之一了,所以,買書是個事嗎?
既然買書不是個事兒,那為什么寫書的、翻譯書的、出版社的,都在說苦呢,包括青年作家兼賽車手韓寒,在《給李彥宏先生的一封信》中寫到,“一本書如果賣兩萬本,已經算是暢銷,一個作家兩年能寫一本,一本可以賺三萬四,一年賺一萬七,如果他光寫書,他得不吃不喝寫一百年才夠在大城市的城郊買套像樣的兩居室。”參加QCon大會時和圖靈謝工聊天,她說好賣的技術書籍的標準是5000冊以上,10000冊以上已經是暢銷書了,即使這樣,出版社和作者、譯者的利潤也非常薄,這一點還是很讓人震驚的。在了解這些背景之前,我琢磨著一本暢銷技術書籍,怎么也得賣到十幾萬冊吧?中國可是有十幾億人口基數的,但現實總能輕易突破你的底線。
什么原因造成這樣一種局面呢?從個人讀書買書和從業經驗*看,我覺得有以下三點可以探討:
1、中國人普遍不讀書
2、國內對知識產權的漠視
3、電子書對傳統產業的沖擊
有人在微薄和Twitter上轉過一個帖子,說“在日本地鐵里,5個人就有5個人讀書看報;在臺灣,5個人就有3個人讀書看報;在香港,5個人中有兩個人讀書看報;而在中國的地鐵里,5個人中往往有兩個人在講話,另外3個人在聽他們講話。”當然有人回復說,中國地鐵里都是人貼人,能說句話就不錯了,哪還有空間讀書呢。不過這從側面也反映了一些問題,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有相當大一部分中國人,成年后就不讀書了。既然書都不讀了,買書就更少了。事實上由于IT從業者的強迫學習性,搞IT的已經是一個非常愛買書的圈子了。
盜版和對知識產權的漠視,是我們永遠無法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在圖書音像和軟件領域。盜版毀掉了我們的通用軟件整整十年,早期做通用軟件和個人軟件的公司要么倒掉,要么轉行做企業軟件和互聯網。直到近期由于移動終端的ios和android平臺提供了很好的個人軟件開發模式,個人軟件的開發才多了起*,但也僅限于移動終端。圖書就更不用說了,從紙質書到電子書的盜版,比比皆是。國內對知識產權的漠視已經到了習慣的程度,盜版和用盜版都非常理直氣壯,一個個都笑瞇瞇的。2010年我在twitter上發了一條關于中美書價的推,“感受最深的就是國內對知識產權的漠視。美國的一本薄薄的小說,賣25美金,一板黑巧克力4美金。國內一本類似厚度的小說20人民幣,一板黑巧克力80人民幣。”當時圖靈的劉江老師回復說“因此我們的好書少。說書貴的同學,都思考一下”。這條推引發了熱議,不過更多的討論是關于巧克力的價格!這個還是讓人感覺挺悲哀的。如果一個民族不尊重產生和創造知識的群體,那未*我們還能留下什么?
第三點就是電子書對紙質媒體的沖擊。我現在閱讀基本是三種介質:紙質書、iPad和Bambook,當然還有很多人用Kindle。這些優秀的電子閱讀工具極大的沖擊了出版行業,對于書價提升空間很小的作者和出版商*說,打擊是超乎想象的。
電子書之所以能對紙質媒體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主要原因是軟硬件技術的進步。現在的iPad、Kindle和盛大的Bambook,都是很好的閱讀工具,盡管閱讀只是iPad的一個功能,但是我知道很多人用到iPad最多的功能就是閱讀。除了良好的閱讀體驗,這些閱讀器都對應了強大的后端系統,iPad有iBook Store,Kindle有Kindle Store,Bambook有云中書城。還有一點,由于這些電子版本的書籍,去除了大量的生產成本,書的價格可以降的很低,比如Kindle Store上的很多電子版書籍只有紙質書籍的1/3,而云中書城上的書干脆只有幾塊錢,而且這些云端的書店還提供了大量的免費書籍吸引讀者,優勢顯而易見。
所以對于書、閱讀和出版行業*說,未*的方向只能是電子化。
紙質書不會消亡,總有和我一樣的人喜歡手捧紙質圖書閱讀的感覺,對于紙質圖書和傳統出版業*說,只能像圖靈公司說的,提供更好的內容和更好的質量。
而傳統出版業和電子化圖書的結合,前景更為廣闊。當然,電子化并不是做成PDF或Word讓大家付費下載,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那樣做只會比紙質書的下場還慘。電子化是需要與云端的書店和移動的終端進行綁定。這一點美國已經做的非常成熟了,在蘋果的iBook Store或亞馬遜的Kindle Store中幾乎可以找到你想買的任何書籍。而國內的類似應用云中書城,更多的是各種網絡小說,技術圖書和嚴肅作品相對還比較少,如果傳統出版業和云中書城能夠很好的結合,那么無論是對于書商、云端書店和讀者,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當然,還有一種思路就是把正版書籍做成iPad應用,放到蘋果的APP Store中銷售,目前類似的應用不少,但能否形成規模效應,還要看未*的發展。
做為一個讀者,有感而發寫了這么多話,還是懷念***總理的那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希望大家讀書的環境越*越好,能讀到更多的好書,也希望提供創造性內容的工作者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
也許不遠的未*,創新和創造會越*越多,復制和盜版會越*越少!
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Mac,經常被問道Mac的使用問題和技術問題。遂決定,每天發布一則#Mac技巧#。同時發布于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Mac技巧”,微信號sagacity-mac,有微信賬號的童鞋掃描下圖片或搜索微信號即可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