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你內心的小孩》總結
總結
你有多怕不被喜歡,就有多怕一個人面對生活。
這是內心脆弱的表現。如果你有一個孤獨的內在,就會發現那里有一個無助的自己,不知道該怎么獨自生活。因此,有的人在孤獨的時候就特別想抓住一個人來逃避孤獨。
那什么是內心強大呢?
所謂的內心強大,就是能照顧好自己的內心需要,以飽滿的姿態應對不停變化的外部世界。
幸福的關鍵就是照顧好自己的內心需要,換句話說:陪你內心的小孩長大。
人的需要有五種類型: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意義感和親密感。
這里要重點說下安全感、自由、價值感,因為這是最底層的需求,愛只發生在一個人的底層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去愛的時候,他首先要有:安全感、自由、價值感。
什么是安全感?
沒有擔憂,不為生存而焦慮,就有了安全感。
人什么時候會追求自由?
當一個人的內心感到安全,不再擔心自己的生存時,他便有了追求自由的沖動。
會開始生出疑問:
“我是誰?”
“我可以做什么?”
“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嗎?”
“我可以跟隨自己的感覺走嗎?”
“我可以任性嗎?”
“任性是愉悅的,我可以擁有這種愉悅嗎”
價值感是什么?
價值感是對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能夠做好,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比如,洗漱是因為你相信自己有刷牙的能力,開車是相信自己有駕駛的能力。
很多人意識不到自己的價值感,覺得自己的價值感低。是因為有一個習慣:可以做到的的事,尤其是可以輕松做到的事,會自動把它變成日常,并喪失興趣,轉而將目光投向自己無法輕易完成的事。
一旦把價值感與外部事物進行捆綁,能體驗到價值的條件就會變得非常苛刻,比如
我有多少錢才可以證明我是好的,我有幾套房子才說明我是好的,我在多少歲之前談過幾次戀愛、多少歲之前結婚成家才能證明我是好的,我在戀愛關系中是個懂得照顧別人情緒的、高情商的人才能證明我是好的,我在公司做到什么樣的職位、年收達到多少才能證明我是好的……
這種內在邏輯是:價值=本質+外在。其實是一種虛假的價值感,一旦失去這些外在,你就會墮入價值感低的泥潭。
而真正的價值感是不以外在擁有、事情怎樣、他人的評價為轉移。真正的價值感是體驗到“我的本質是好的”,不會因為別人說自己不好就受到沖擊。就像是貴族這一存在一樣,有錢不會成為貴族,真正的貴族是落魄時依然能保持體面與修養。
找到價值感的幾種方式
- 以整體的眼光看自己
不是發現“我很好”,而是發現“我整體上很好” - 自己定義自己,選擇性使用外在定義
喪失價值感是因為我們把價值觀交給他人和外部事物來定義了。
健康的自我定義是:不盲目自信,不盲目否定。
你對自己有定義權,但你對自己的定義會參考周圍環境對你的評價。 - 小目標
只給自己定下一天,或下一小時的計劃。以短期的正向反饋來激勵自己。
快樂的三個層次
-
第一層:感官刺激的滿足
刺激你的眼、舌、鼻、皮膚等。比如吃好的、喝好的、睡好的、熬夜追劇、旅游看風景、游樂場玩、煙酒茶咖啡癮等。 -
第二層:情緒被照顧的滿足
人從什么時候開始克制自己的感官沖動呢?
當你產生焦慮、罪惡感、自責等負面情緒的時候。這時候你可以選擇優先照顧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感官。
比如,打游戲是一種感官刺激,很爽。打是打游戲很焦慮,那怎么辦呢?你要放下游戲、開始去學習。這時候你保持了克制,在克制的過程中你會感到焦慮被安撫了的愉悅感。
你保持克制不是因為“學習是對的”這個道理,而是你想做點兒什么來安撫自己的焦慮。
同樣,你選擇早睡、節食,都無關于對錯好壞,而是因為這些能安撫你的焦慮,帶給你滿足感。
當你的憤怒被在意了,焦慮被安撫了,恐懼被照顧了,孤獨被陪伴了,這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滿足感。你的情緒有多強烈,你的情緒被照顧后就有多滿足。這就是情緒被照顧的滿足。 -
第三層:精神層面的愉悅感
讀了一本好書、聽了一節好課、有了一個靈感、做成功了一件事、做了一個公益項目等,這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的人生在升華,會感覺內心特別有成就感、意義感、存在感,這是第三個層次的愉悅。
為了追求意義而去做某件事跟為了尋求別人的認可而做不同,這種成就感是你去做了,你就感覺很好,不需要通過別人的認可來證明什么。追求價值感的時候會總盯著結果,而追求意義的時候則是沉浸其中。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是為了某個結果而做,為了賺錢、名譽、穩定或其他,而非享受這件事情的過程,你就會很辛苦。因為你隨時都在擔心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怎么辦?當你遇到挫折時,你會焦慮,完不成怎么辦?
當你不喜歡這中間的過程的時候,為了結果,你會逼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你會忽視自己真實的感受和內心的聲音,效率也會變低。
但如果你是享受這個過程的,就會變得不一樣。當你去做事的時候,你就是開心的。至于結果,那是其次,有個好的結果固然很好,沒有很好的結果,你也想去做一做試試。那么,這件事你做起來就是輕松、自然、專注的,反而可能做得更好。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