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安全管控如何實現事前預防?
大家好,我是陳哥。
我前幾天看了FortiGuard Labs發布的《2025年全球威脅趨勢報告》,里面寫道:全球范圍內利用系統漏洞發起的攻擊已累計超970億次。其中,亞太地區占比達到42%,依舊是全球網絡安全風險最高的區域。
過去,代碼安全防護總要等到開發快收尾時才介入。那時候開發周期長,這種模式還行得通。但現在項目的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完成周期短到以周甚至天來計算,傳統模式早就跟不上趟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安全左移”的理念慢慢興起。而這一理念的落地,離不開對代碼質量安全管控邏輯的重新梳理。
質量安全管控的核心目標,在于通過系統性措施規避風險,而非單純應對已發生的問題。實現事前預防,需要從流程優化、技術應用等多維度構建防控體系,形成全鏈條的風險攔截機制。

一、明確的編碼規范
在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老板:你來弄個團隊代碼提交規范》中詳細寫了禪道的編碼規范、測試規范以及提交規范。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直接去看,這里就不贅述了。
一旦這些規范形成落地的文檔,就能從根上減少因為習慣不一樣帶來的質量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規范一明確,新人上手也能少走不少彎路,團隊協作效率也上來。在遇到問題需要回溯的時候,排查起來也比較省事。
二、技術工具的深度應用
嘗試在開發階段嵌入自動化檢測工具,可實現風險的實時攔截。舉個例子, 禪道DevOps平臺掃描功能的掃描計劃整合了關聯代碼庫、掃描分支、掃描范圍、掃描方案以及觸發器等要素,能按照預設策略對代碼進行掃描。
通過掃描計劃,我們就可以針對不同項目特性定制掃描任務,及時發現代碼中的缺陷、安全隱患等問題,保障代碼質量,降低項目風險,確保項目在開發、維護等各階段的代碼都符合質量要求。

此外,靜態代碼分析工具也應該與開發環境集成,在開發者編寫代碼時提供實時反饋,如 IDE 插件可在輸入違規代碼時及時標紅并提示修正方案。
這些工具的應用突破了人工檢查的局限性,實現了風險識別的常態化和高效化。三、剛性的研發流程規范
很多流程規范停留在倡導層面,并沒有落地到執行層面。一旦流程變成了表面功夫,就形同虛設。我們團隊前段時間剛剛開始實行研發流程規范3.0版,根據一些真實的研發問題重新調整的規范。
想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技術設計這個問題。
不少團隊出問題,往往是技術設計太隨意。很多團隊都是將技術設計交給開發,讓開發在迭代時順帶著做了,結果大多是敷衍了事,給后續開發、測試和系統優化埋了不少雷。
禪道所采取的辦法就是:把技術設計從迭代里單獨拎出來,硬性要求提前做。
迭代啟動前,專門留三天給技術團隊做設計。當然,這三天并不是額外加的,是我們在研發流程調整出來的。
我們要注意:我們得找些老員工當設計牽頭人,免得責任不清、沒人擔事;設計方案不能一個人說了算,必須進行集體評審。《禪道研發流程規范 3.0》里也寫清了各部門的設計和評審負責人,誰的事誰扛。
這么一套操作下來,技術設計就從模糊的、靠自覺的活兒,變成了有明確時間、有負責人、有評審、有宣講的事情,從根上保證了方案質量,這就給整個迭代打了好基礎。

再說一下計劃會的變化。
傳統定義的計劃會一般都是產品經理一個人說,信息可能出現傳不透的問題。
現在,禪道計劃會采取了驗證的方式,確保信息能夠傳遞并實現閉環:
第一步,技術設計講解。就像前面說的,牽頭人先把方案講清楚,讓團隊對“怎么干”有共識。
第二步,開發反講需求。需求分到人后,不急著動手,先讓開發自己講講對需求的理解,確保沒跑偏。
第三步,測試把核心用例落地。開發講完后就輪到測試了,得把需求落到具體測試點上,比如要測什么、任務怎么拆。
這樣,單向的需求灌輸變成了開發、測試、產品之間的多輪互動確認,大大減少了因為理解偏差導致的后期返工。
看似前期多花了點時間,其實給整個迭代省了不少事。
代碼質量安全的事前預防,本質上是通過標準化、工具化、流程化的管理,將風險控制在開發過程的早期階段。
它需要技術工具與人工管控相結合,規則約束與能力提升相呼應,最終形成“預防為主、全程攔截”的管控模式。
只有將事前預防的理念貫穿于編碼、測試、評審的每個環節,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代碼質量安全水平,為系統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幫助到你,也歡迎給我留言與我討論。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