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功能連接模式分析研究及臨床應用進展
全腦功能連接模式分析研究及臨床應用進展
Basic information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2021年 第18卷 第7期
Contents
Background
- 目前僅有少數研究嘗試定量預測個體水平智力評分。
- 全腦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模式是fMRI研究的焦點,可通過線性(如pearson相關)和非線性方法(如同步似然性)加以度量。
Concepts
- 基于fMRI獲得的反映腦功能的指標包括FC、局部一致性和低頻振幅等。
- FC可反映不同腦區間神經生理活動的相關關系,而腦區之間自發活動隨時間變化的相關程度亦可反映其間FC強度。
- 與BOLD信號呈正相關的腦區之間表現為功能協同,而呈負相關的腦區之間表現為功能拮抗。
- 個體全腦FC模式也可用于預測流體智力水平。
- 抑郁癥為全腦異常疾病。
- SVM(support machine)算法:給定一度特征(如FC)和標簽(如疾病和健康),基于訓練數據集訓練SVM,該數據集將該組特征映射到其各自的標簽,以尋找能最大限度區分訓練數據的最佳超平面;當給定一個特征數據集時,可以訓練SVM模型來預測新的數據集。
- CPM(connectome-based predictive modeling)算法:將受試者整個大腦的FC數據及其行為變量作為輸入,通過選擇相關FC建立一般線性模型來預測個體行為特征,再以另一受試者的FC特征預測其相關行為特征,從而建立基于影像學數據的行為學預測模型。
Key points
-
人類的FC模式具有單一性,在每個個體中均獨一無二。
-
無論是任務還是靜息狀態下,全腦FC模式均有助于識別個體特征,為內在固有的、具有高度特異性的個體影像學特征,與臨床、行為學等信息密切相關。
-
FCM(functional cnnectivity matrix)基于全腦水平構建,通過現有腦圖譜分割全腦獲得不同區域,可計算圖譜內每對腦區之間的相關系數,最終以腦區為節點、以腦區之間的FC為邊,獲得反映全腦FC狀態的矩陣。
-
基于fMRI構建全腦FC模式流程:
-
對fMRI數據進行預處理,包括將DICOM數據轉換為NIFTI數據、去除最初n個時間點、時間校正及頭動校正等;
-
根據腦圖譜(如AAL-116模板等)將每一受試者的大腦分割成多個區域作為ROI,即網絡節點;
-
將每個ROI內所有體素的時間序列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各區域內的平均時間序列,而后計算區域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作為腦網絡圖中節點的邊,從而得到一個M×M對稱連接矩陣,即該受試者的全腦FCM(其中M表示不同大腦區域或節點數量,矩陣的每個元素表示兩個節點之間的FC強度);
-
對被試的全腦FCM進行Fisher's r-to-z變換操作,使其時間相關系數更符合正態分布。
![]()
-
Future considerations
- 未來需要更多大樣本、跨數據庫的研究。
- 目前缺乏基于靜息狀態下的動態FC模式以及基于任務態的FC模式的相關研究。
- 更高效、優秀的ML(machine learning)算法等待思考開發。
本文來自博客園,作者:閑晚,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http://www.rzrgm.cn/centimeter73/p/16415634.html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