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的代價: 切爾諾貝利的核子悲劇
(博客園也不是只能發技術對吧,只要不發到首頁,自娛自樂有何不可?)
如果晚上只身一人呆在寂靜的森林,也許不會覺得害怕;但若是空無人煙的殘破城市,雜草叢生,墻壁斑駁,夜色中卻看不到一點燈光和人煙,那才是真的驚悚。而位于烏克蘭的普里皮亞季,如今就是被世界遺忘的無人區。
神作《權利的游戲》最后一季,因劇透和結局遭眾人吐槽,但皆大歡喜的結局通常只存在故事和幻想中,現實往往是殘酷的。HBO五集微型劇《切爾諾貝利》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7。但不用擔心劇透,因為該劇幾乎忠實地重現了真實事件。

前蘇聯時代的1986年4月26日凌晨,由于人為操作不當,再加上致命設計缺陷,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堆芯熔毀,2000噸的屋頂被直接炸飛,百噸核原料被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放射性煙塵隨風向西飄散。由于爆炸后消防和工作人員吸收了巨量輻射,31人在幾天后全身潰爛而亡。該事故使得普里皮亞季方圓30公里成為無人區。蘇聯投入了 60~80萬人力用于洗消核污染,而間接罹患癌癥的人數可能高達數十萬人,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泄漏事故(最高7級),也是史上最嚴重的人為事故。
HBO《切爾諾貝利》雖是災難片,卻絕不是抱著爆米花過眼癮的特效劇。核泄露事故,沒有地動山搖的震撼,更沒有緊張刺激的視覺元素。在劇中4月26號爆炸當天,居民們站在鐵路橋上,抱著嬰兒遠遠觀看著火災中的核電站,漫天漂浮著似乎還有些浪漫的“雪花”,殊不知高能粒子像子彈打碎細胞結構,這些居民無一生還,該橋亦被稱為“死亡之橋”;第二天早上官方依然不了解真相,在陽光下學生們如往常一樣上學,身后卻摔下來被毒死的烏鴉。真正的災難,隱藏在這肉眼看不見的寂靜中,“看不見的敵人才是最可怕的”。
人性塑造了歷史。為了晉升,自私的工程師迪亞特洛夫通過行政命令,強行讓工作人員進行不安全測試,一意孤行,通過錯誤操作一步步地將反應核心拖入深淵,直到不可挽回;而最后的救命稻草:反應堆停機按鍵,卻又因為嚴重的設計問題,成了爆炸點火按鈕:事實上早已有人指出真相,卻因為“蘇維埃永遠正確”,被藏匿起來,釀成大禍。

人性的惡,讓幾個小人物的不負責任,改變了地緣政治和世界格局,并險些引發全人類的巨難。2007年戈爾巴喬夫指出,切爾諾貝利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曾經被西方嚇得戰戰兢兢的鋼鐵洪流淪落為鋼鐵墳場,紅色CCCP從此只存在歷史教科書上。
另一方面,人性的善,卻散發著無比的光輝。這部劇沒有渲染大是大非,只通過小人物的悲傷和困惑來還原故事:沖在最前的消防戰士,幾天后全身潰爛,臉都燒沒,拉著他妻子的手死去,而他們的孩子剛出生4小時便因吸收過多輻射而亡,只留下空蕩蕩的嬰兒床;科學家們犧牲生命換取事故的真相,換來的竟是信息封鎖和打壓;300名言語粗鄙的蘇聯礦工,在國家需要時卻能像二戰時一樣挺身而出,全身赤裸地在50度高溫下挖出冷卻救命隧道,而他們中三分之一活不過40歲;3000多死士在三分鐘致死(12000倫琴每小時)輻射中清理屋頂的石墨,最終勝利地將紅旗插在核電站塔尖。

如果不是這些普通人的努力付出,核災難會釀成大禍,二次爆炸會將300公里外的明斯克夷為平地,整個歐洲將不適合人類生存。在動員能力和不計成本上,蘇聯政府沒什么可黑的,遠比某島國將核污染直排太平洋強得多。
現代的核電站已遠比30年前來的安全,三代堆型提供了三層安全防護,第一道防護被破壞的可能性已經很小。部分核電站在頂部會存放大量水,以提升安全性。“而切爾諾貝利使空氣(氧氣)與超高溫核心中的 1700 噸可燃性石墨減速劑接觸;燃著的石墨減速劑加速了放射性粒子的泄漏”。由于石墨的性質,其帶來的轉換功率最大,但也最不安全,所以現代減速劑已經很少使用石墨。 在之后的復盤中,更可靠的行政流程被引入,任何個人都沒有權力直接下命令,大大減少了人禍的可能性[1]。但歷史依然可能重演,誰也沒想到福島核電站居然會遭遇高達35米的海嘯。
時至今日,切爾諾貝利已經由一個新的巨大石棺所包裹,魔鬼已經被封印,普里皮亞季早已成為一座空城。城市會隨著人口遷移,在幾十年內而迅速地破敗。蘇聯風格的板式住宅樓,破碎的玻璃,荒蕪的游樂場和游泳池,銹跡斑斑的蘇聯國徽和列寧像,躺在地上的小熊布娃娃,以及那個標志性的摩天輪。隔離區堆滿了成百上千的殘破直升機和載具,都因吸收過多輻射而無法使用。2014年后這里亦成為熱門旅游點,災難成了人們消遣的對象。

對冷戰和切爾諾貝利深深著迷的沙漠君,在本文動筆前,已對相關的影視游戲如數家珍。10年前COD4里最經典的潛伏關卡,二人穿越鋼鐵墳場,潛入普里皮亞季,想起和Soup在摩天輪下抵擋洪水般的敵人就全身一顫,代入感極強;2012年《切爾諾貝利日記》則描述了輻射變異人故事,評分不高,結局卻足夠驚悚;俄劇《禁區,無人生還》腦洞巨大,男主竟改寫了歷史,美國解體,蘇聯稱霸;什么都敢拍的韓國還有一部《潘多拉》,其劇情和切爾諾貝利神似,但它對人們恐慌和個人主義渲染更甚一籌,把韓政府更是拍得無可救藥,充滿了韓式煽情。

但若論真實和藝術性的平衡,非HBO莫屬,演員都像極了歷史真實人物,是非功過由觀眾自行感受。其中的女核科學家是劇中虛構的人物,卻是無數在背后付出的蘇聯核科學家代表,其扮演者亦是中年出軌電影《蘋果園》的女主,讓人稍有出戲。
由于核泄漏本身的敏感性,沒有任何國家愿意大張旗鼓地去宣傳或紀念這樣的事故。泰坦尼克號會因唯美的愛情被人們所稱頌,地震和火災中的烈士英雄會被人們紀念和學習??闪艚o切爾諾貝利幾十萬戰士們和居民的是什么呢?蘇聯自1987年至今仍只承認事故死亡人數31人,那些舍生取義奮不顧身的人們,那些最終罹患輻射慢性病痛苦死去的人們,又有誰能記得他們,他們又能去找誰訴說呢?連當時他們為之奮斗的祖國,都已經不存在了。

因此作者強烈推薦這部劇(2),找個安靜的下午去認真地體會它。它用忠于歷史的畫面喚起人們的記憶,紀念那些因此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人們。最后,用劇中結尾的幾句獨白來結束本文吧:
“真相不在乎我們的需求和欲望,…但它會一直安靜守候,這就是切爾諾貝利給我們的禮物,我曾經擔心真相的代價,可是,謊言的代價又是什么呢?”
- 由于作者并不是相關專業,因此專門請教了在核電站工作的同學
- HBO《切爾諾貝利》已于2019年6月4日全部更新完畢,可在APP《人人視頻》上觀看(非廣告)
-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作者:熱情的沙漠
出處:http://www.rzrgm.cn/buptzym/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博客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