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s - 科學思考的范式、模式與方法
科學思考的范式、模式與方法
在不斷發展的內外環境中,具備適應性和創造力地應用科學思考的范式、模式和方法,至關重要。
依據實際形式,靈活運運用,以獨特的方式和視角審視問題,更全面、創新地思考問題,發現潛在信息并得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科學范式
科學范式是科學探究和理論發展的基礎框架,每種范式都伴隨著特定的方法論和思維模式,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方法。
實證主義范式:
- 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認為只有通過經驗驗證的知識才是可靠的。
方法論:使用實驗和觀察來測試假設,強調可重復性和客觀性。
思維模式:邏輯推理和經驗驗證,依賴于數據和事實。
理性主義范式:
- 認為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不完全依賴于經驗。
- 方法論:通過邏輯和數學推理來構建和驗證理論。
- 思維模式:演繹推理,從一般原則推導出特定結論。
經驗主義范式:
- 所有知識都來源于感官經驗,強調直接觀察的重要性。
- 方法論:側重于收集和分析經驗數據,形成歸納性的結論。
- 思維模式:歸納推理,從特定實例中提煉出一般規律。
后實證主義范式:
- 批判實證主義的絕對性,認為科學知識是社會和文化背景的產物。
- 方法論:認識到科學實踐中的主觀性和建構性,強調理論的多元性和相對性。
- 思維模式:批判性思維,分析科學實踐中的假設和偏見。
建構主義范式:
- 知識是通過個體與社會互動過程中構建的,強調學習者的主動參與。
- 方法論:鼓勵探索和發現,通過實踐活動來構建知識。
- 思維模式:主動探索,通過個人經驗和社會互動來形成理解。
解釋主義范式:
- 科學不僅僅是發現事實,還包括對這些事實的解釋和理解。
- 方法論:重視理論的解釋力,使用定性研究方法來深入理解現象。
- 思維模式:深入分析,關注現象背后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
系統科學范式:
- 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強調整體性和相互作用。
- 方法論:使用系統分析和模型來理解復雜系統的行為。
- 思維模式:整體性思維,考慮系統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
現象學范式:
- 關注事物的直接經驗和意識,強調對現象的描述和理解。
- 方法論: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討個體的主觀體驗。
- 思維模式:描述性分析,關注現象的直接體驗和意義。
批判理論范式:
- 旨在揭示和批判社會不平等和壓迫的結構,強調社會變革的重要性。
- 方法論:使用批判性分析來揭示權力結構和社會問題。
- 思維模式:批判性分析,關注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的不平等。
計算主義范式:
- 認為計算過程是理解自然和人工系統的關鍵。
- 方法論:使用算法和計算模型來模擬和分析現象。
- 思維模式:算法思維,通過計算方法來探索和解決問題。
思維的模式、范式與方法
思維是一個動態和迭代的過程,不同的思維運動路徑可以幫助發現突破性解決方案。
思維模式則更側重于個體的認知過程和心理策略,是在認知、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所采用的一系列心理過程和方法。
每種思維模式在應用上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局限性,了解并靈活運用才能在不同情境下更有效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思維范式更多地關聯于科學共同體和學術領域,是科學共同體或思想流派的共識,可以隨時間發展而變化。
思維模式
- 個體或群體在思考問題時所傾向采用的特定方式或策略。更側重于個人的心理過程,包括思考問題的角度、方法和習慣。
- 側重于個體層面,描述的是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的思考習慣和偏好。
- 更為靈活,個體可以根據不同情境快速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式。
- 側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模式來選擇最合適的方法來應對特定的挑戰。
- 受到個人經驗、教育背景、個性和情緒狀態等因素的影響。
- 幫助個體更有效地處理信息、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
邏輯思維:- 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則進行思考推理,強調因果關系和論證的合理性。
批判性思維:- 分析和評估信息或觀點,識別潛在的偏見、錯誤或不一致性。
創造性思維:- 產生新穎和有價值的想法,強調創新和原創性。
系統思維:- 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依賴關系和整體結構,考慮整體而非部分元素。
分析性思維:- 將復雜問題分解成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逐一分析和解決。
綜合思維:- 將不同的信息、觀點或數據整合在一起,形成全面的理解或解決方案。
直覺思維:- 基于直覺或內在感覺做出快速判斷,不完全依賴于邏輯或分析。
情感思維:- 在思考過程中考慮情感因素,理解情感如何影響個人和群體的行為。
道德思維:- 在思考和決策時考慮道德原則和價值觀,評估行為的倫理性。
戰略思維:- 從長遠、全局和宏觀的角度考慮問題,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和策略。
思維范式
- 是在特定學科或領域內,被廣泛接受并用來指導研究和解釋現象的一套理論框架、方法論和標準。
- 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定義了一個領域內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發展的方向,影響著整個學科的實踐。
- 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可能會經歷范式轉換,即新的范式取代舊的范式,這是一個相對宏觀和緩慢的過程。
- 在學術研究和理論發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它決定了哪些問題值得研究,以及如何研究這些問題。
- 受到文化、歷史、社會結構和科學共同體的影響。
- 為一個領域的知識積累和發展提供方向和框架。
## 線性思維范式:
- 按照邏輯順序逐步推理,每個步驟都基于前一個步驟。
- 應用場景:數學問題解決、編程、邏輯推理等。
## 循環思維范式:
- 考慮事物的循環性和持續性,如生態系統或經濟周期。
- 應用場景:環境科學、經濟學、資源管理等。
## 發散思維范式:
- 從單一問題出發,探索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或想法。
應用場景:創意工作、頭腦風暴、新產品開發等。
## 收斂思維范式:
- 從多個角度或想法中篩選和提煉出最佳解決方案。
- 應用場景:決策制定、問題解決、項目規劃等。
## 模式識別范式:
- 識別數據或情境中的模式和規律。
- 應用場景: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心理學研究等。
## 類比思維范式:
- 通過比較不同領域或情境中的相似性來解決問題。
- 應用場景:科學發現、教學、跨學科研究等。
## 逆向思維范式:
- 從結果反推原因或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
- 應用場景:偵探工作、產品設計、策略規劃等。
## 抽象思維范式:
- 忽略具體細節,關注概念或原理的一般性。
- 應用場景:哲學思考、理論研究、概念設計等。
## 具體思維范式:
- 關注具體細節和實際情境,而非抽象概念。
- 應用場景:手工藝、建筑施工、實驗操作等。
## 情境思維范式:
- 在特定情境中考慮問題,強調環境和背景的影響。
- 應用場景:文化研究、社會學、教育實踐等。
## 元認知思維范式:
- 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反思和調控。
- 應用場景:學習策略、自我評估、個人發展等。
## 多維思維范式:
- 同時考慮多個維度或方面,以獲得更全面的視角。
- 應用場景:復雜問題解決、風險評估、多目標優化等。
思維方法
基于思維模式與思維范式的具體操作性方法。
## 第一性原理
將復雜問題分解為其基本元素,并根據這些基本原則從頭開始構建解決方案。
通過以全新的視角解決問題并從頭開始構建變革性解決方案。
## 思維導圖
搭建一個直觀且易于理解的框架,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正在處理的所有內容,而無需翻閱大量文件。
思維導圖將不同任務、單詞、概念或項目結合在一張圖中,信息圍繞主題或概念以非線性圖形布局排列,有助于組織和擴展最初的想法。
## 5W+H方法
5W+H提出六個基本問題:誰、什么、哪里、何時、為何和如何。
有助于收集全面的信息,并為理解情況、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提供結構化框架。
## S.C.A.M.P.E.R.
SCAMPER代表替代、組合、適應、修正、改用、消除和逆轉。
本質上是一個問題清單,要求考慮一些因素對其進行SCAMPER,幫助批判性思考并從多個角度考慮創造性方法。
## 角色扮演
通過角色扮演模擬不同的角色或場景來探索想法、解決問題并獲得新的視角。
角色扮演可以用作頭腦風暴工具來產生創新想法,找到新機會。
## 實際參與與對話
內部或外部的展會、活動、研討會、課程和比賽等,有助于拓展新想法,以及更好更快地思考。
對于外部活動來說,線下平臺更適合發揮想象力,接觸到不同的人,帶來新鮮的視角,形成自己的新觀點。
## 可視化故事板
有助于將抽象的想法轉化為有形和視覺的敘述,色彩和視覺效果的刺激,圖片、引言等素材的吸引,
更好地面向團隊、管理層、客戶等闡述想法,使團隊更容易理解、參與和貢獻構思過程,產生和傳達新點子
## 強行關聯
在兩個完全不相關且隨機的想法、要素、產品等之間尋找新的聯系,將有助于建立新的、有益的聯系。
跳出框框思考,培養解決問題和產生想法的創造力。
## 類比思維
將已知情況或概念與其他問題或領域進行類比。
通過識別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產生創意和新的解決方案。
## 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就是把事情顛倒過來,尋找問題而不是解決方案。
在集思廣益的時候,想想怎么做會失敗而不是如何成功,更容易清楚計劃與現實的差距。
完整地描述清楚了問題,也就更有可能想出了應對這些問題的方法。
## 設計思維
重點關注最終用戶,通過同理心理解解用戶的需求、行為和經驗,
創建真正能引起共鳴的解決方案,開發更符合目標受眾偏好和期望的產品或服務。
## 詞庫思考
通過語言和聯想的方式探索多樣化的想法,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建立意想不到的聯系
創建種子詞匯和相關詞匯,進行詞匯關聯,觸發新的思維聯系,激發創造力
## 眾包
向大群體(在線社區、社交媒體、外部組織等)征求建議或意見來獲取想法、服務或內容的方法。
將構思過程拓展到團隊外部,直接涉及目標受眾并了解外界觀點。
成本低且速度快,提供更多個人的觀點,并融合了不同的想法和技能。
常見的思維定勢(刻板行為)
所謂思維定勢,就是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復使用中所形成的頑固化、定型化了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認識階段也稱作“刻板印象”)。
思維范式趨向靈活運用和演變,而思維定勢導致固執觀念和脫離實際。
1. Survivorship Bias (幸存者偏差)
因為信息提供方的匱乏(只有那些“幸存”下來的人會提供信息,“死人不會說話”),從而使得由這些信息得出的結論可能缺乏普適性。
2. Fundamental attributional error (基本歸因錯誤)
對于別人的行為進行解釋的時候會依靠內部歸因(即對人品性的歸因),而對自己的行為則會依賴環境歸因。
3. Dunning–Kruger effect (達克效應)
能力低的人傾向于高估自己的水平,而能力高的人則有一種低估自己水平(或者高估他人水平)的趨勢。
4. Optimism bias (樂觀者偏差)
僥幸心理:跟別人比起來自己遭遇不幸的可能性會更低一些。
5. Hindsight bias (后視偏見)
指事情發生了以后,無論到底之前有沒有進行過預測,都會覺得自己早就知道了(I knew it),俗稱馬后炮。
6. Mere exposure effect (曝光效應)
對熟悉的事物產生偏好的傾向,比如先入為主、思維定式。
7. Gambler’s fallacy (賭徒謬誤)
錯誤認知:當一件事情的實際發生頻率比它理論的頻率要高時,那之后再發生的幾率會降低;反之亦然。
8.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誤)
傾向于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對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更加關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而忽視否認或反對自己觀點的信息。
9. illusory truth effect (虛假真實效應)
當被告知許多次某個信息是正確可靠的時候,那么無論這個信息是否真的可靠,都會覺得這個信息是正確可靠的。
10. Barnum effect (巴達木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即所謂的“從眾”。
行動是絕望的解藥!
歡迎轉載和引用,但請在明顯處保留原文鏈接和原作者信息!
本博客內容多為個人工作與學習的記錄,少數內容來自于網絡并略有修改,已盡力標明原文鏈接和轉載說明。如有冒犯,即刻刪除!
以所舍,求所得,有所獲,方所成。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