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哲學
學習的哲學
1. 信息與資料的收集
1.1 先獲取信息再收集資料
在收集資料之前應該先收集信息,盲目收集的資料大部分是沒有價值的,后續從中篩選有價值的資料將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但如果在收集資料前先收集一些可靠的信息,之后的資料篩選就能輕松很多
1.2 資料的初步篩選
我們收集的信息說到底是別人的經驗,根據信息收集來的資料雖然已經規避了最垃圾的那一部分但是也依然良莠不齊,因此根據信息收集來資料后我們需要逐一進行粗略的審查,分辨每一篇資料是否有價值,表達方式是否適于自己理解。
有價值的資料才值得保存學習,適合自己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資料學起來會更舒服更快。
1.3 資料貴精而不貴多
資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質量越高越好。
收集幾百幾千幾萬份有價值但不多的廢話吹水資料,不如好好研學一套高質量的資料
2. 自我與他人
2.1 參考他人的經驗
他人的經驗是有價值的,他人踩過的坑,做過的調查和分析,可以用于參考,從而規避風險或者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2.2 他人的經驗只能作為參考
但是他人的經驗也只能用于參考,因為他人與你的三觀不同、知識體系不同、人生經歷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
適合他的未必適合你,他覺得好的未必你覺得好,他覺得對的未必你覺得對。
因此他人的經驗只能作為參考來提高我們分析調查的效率,但最終的選擇或是決定必須要自己思考自己判斷。
3. 筆記的需要與否
3.1 筆記的意義
筆記的意義其實就是方便復習。
3.2 什么時候需要記筆記
只有當你在學習的東西要記憶的東西特別多,你覺得你當下一次記不住需要多來幾次的時候的時候,你才需要記筆記。
其他時候記筆記就是浪費時間。
3.3 筆記該怎樣記
- 按需記錄,你覺得哪里可能忘就記哪里,覺得應該沒問題忘不了的東西就不用記
- 便于查找,當你真的忘了需要找的時候能快速找到,而不是在幾千幾萬字里找不知道在哪的十幾個字。
- 詳細程度足夠自己復習,當你忘了來復習的時候能夠快速回憶起來學會,而不是一臉迷惑的發現太簡略了你還是沒懂。
4.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需要與否
4.1 知識管理系統的意義
知識管理系統的意義就是整理知識。
4.2 什么時候需要知識管理系統
當你感覺你學的東西太亂,你學會了一堆東西但你甚至搞不清楚自己都學了啥,你覺得自己需要將知識分析整理成體系的時候,你需要知識管理系統。
其他時候你弄知識管理系統也是浪費時間。
4.3 知識管理系統該怎樣構建
知識管理系統需要參考你自己的思維方式與你的知識體系,針對性的構建適合自己思維的管理方式與管理系統。
這里以兩種最廣為人知的知識體系來舉例,權供參考。
一種是知識之間互相緊密聯系,聯系成知識網絡。
(舉例:求極限有幾種類型,每種類型有幾種題型,每種題型有幾種解題模板,分別用到哪幾種技巧)
這種知識之間相互聯系就叫做知識網絡,大多數人的知識體系都是這樣的。
還有一種是每個知識點單獨存儲,類似全是抽屜的柜子。在解決問題臨時找需要的的知識來組合使用。這種知識體系對知識的使用會比上一種體系更靈活,但每一個知識都必須非常深入的理解其本質。
(舉例:電風扇電路板斷了,你思索了一下,用小號篆刻刀擰開了外殼,用電池燈泡做了個檢測器測量線路線,然后用最小號鉆頭在斷線的地方打孔,用導電的訂書機釘用力塞進去把斷的地方接起來了。)
你或者你身邊的人中可能有少數的這種人,他們的思路經常令人感到出乎意料,甚至說離譜,但是確實能夠解決問題,并且對于從未見過的問題他們總能從自身掌握的知識出發給出很多種似乎可行的處理思路。
如果你是第一種的話肯定首重知識之間的聯系與整個體系的搭建,那你需要用可以多文章相互鏈接以及文內鏈接的方式來組織網狀結構,以此來整理你學到的東西。
如果你是第二種的話那其實體系管理什么的對你意義并不大,重點是給知識分類分組整理,以最適合你思維的排布知識抽屜的擺放順序,方便取用就好。
5. 排布知識學習的順序
5.1 基本理念
排布學習順序的基本理念就是 該技術主要哲學->基礎技能->基礎理論知識->較深入的知識和技能 。
哲學應當是一切的開頭,因為學習首重思維,思維的轉變是最重要的,唯有哲學能改變思維,因此哲學應該放在首位。
其次是基礎的技術和技能,先有基本的操作環境和實踐能力,能夠嘗試自己的想法,驗證自己思路的對錯,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再之后是學習扎實的理論知識,這是基礎。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知識指導,一味的亂學亂練胡亂實踐的話,收益是很低的。尤其是當你的思路原本就有錯時,即使你有重復練習1000次的毅力也只是把錯誤變成習慣記憶。當你的練習是有思考且思路正確時,練習才是最有意義的。
再之后,大體的技能就掌握了,至于太深入的知識和技能就無所謂順序了,先用哪個先學哪個就好。
5.2 依賴關系
在一些知識存在依賴關系時,按照依賴關系的路線從下往上學,畢竟只有掌握了被依賴的知識才能更好的理解需要依賴其他知識的知識。
5.3 實踐主義
在基礎理論中已經大概的說過,在準備系統學習某個知識體系的時候建議先搭建基本的操作環境,掌握最最基本的實踐技能(例如學編程先搭建好運行環境,學修電腦先備好改錐并學會擰螺絲),這樣在學習中才能夠方便的練習學到的知識或是驗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是否正確。
一邊學一邊實踐才能事半功倍。
6. 學與習、思與踐
學習的過程大體上我們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即學與習。
學就是學已有的東西,學習已有的參考,例如聽課,看課,看書,看資料等,習就是對看到的東西加以分析、選擇、理解和實踐。
在這里我們還可以把習分開為思考與實踐兩步,即先對看到的東西進行分析、選擇、理解之后,再通過實踐去檢驗正誤、固化認知、升華能力
其中學是消耗精力占比最小的部分,可能只占10%-20%,而絕大部分精力都應消耗于思考與實踐上,思考決定你能從看到的東西中獲取多少有用的東西,而實踐則負責最后的檢驗與固化,經過實踐檢驗確定你獲取的東西正確,通過實踐熟悉你所得東西的應用(強化記憶)并將之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精力消耗的至少50%以上都用于思考了,最后的實踐僅僅消耗大約20%-30%的精力。
最終我們就得到了大概這樣的一個學習流程:
首先,花費一點精力學習資料,然后集中大量精力進行思考,最后用少量精力進行檢驗與固化。
這便是一次有價值的學習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