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醬
黑醬,作為家庭常用的調味品,幾乎在制作每一味菜肴時都要用它著色。像農村人常吃的大燴菜、臊子湯、面飯、炒菜、燉肉都少不了它的身影。飯菜里加它,一來為菜肴增色增香,二來可以補充菜肴的營養。一匙黑紅鮮亮的老黑醬加到菜肴里,肉呀菜呀馬上就變得紅潤鮮活起來,令人胃口大開,食欲倍增。
小時候,住在鄉下。那時農村的日子過得都比較貧困,開門七件事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齊活的人家并不多。家家戶戶過日子不是少油就是缺醋。大多數人家做飯就靠的一把咸鹽調味。家里有時村里給派來下鄉干部或者來了稀罕親戚,才會跑到光景好的人家借一碟醬半碗醋,給客人和親戚做一頓有色有味的飯。
那時,村里的供銷社代銷點也賣黑醬、醋等調味品,但一斤黑醬需要一斤雞蛋來換。村里人家的雞蛋是金貴的東西,賣了雞蛋的錢要交娃娃們上學的學費,要用來換回咸鹽火柴煤油等,在一分錢想掰成兩瓣花的日子里,一般人家做飯所用的花椒、大茴、醬、醋等無力置辦,就只好忍痛割愛了。再說,那個年代,普通人家天天喝著清湯寡水的莜面糊糊,吃著澀口難咽的玉米面窩頭,那些佐料也沒有用武之地,總不能糊糊里倒醋,窩窩頭蘸醬吃吧。
無奈之下,有的人家便在秋冬農閑時節自己動手做醬。我記得母親把麥麩皮摻點豌豆粗面放在鐵鍋里炒焦炒黑,加涼開水和少許鹽巴,將炒熟的面麩攪成稀糊狀,裝壇子里密封,放在燒火的熱炕頭上,用棉被捂上發酵十天左右,待壇子里飄出絲絲縷縷的香味時,打開壇子,一壇黑紅透亮,香味撲鼻,夠我們全家人吃一年的農家黑醬便做成了。
有了醬,農家人的飯菜便有了滋味,生活便有了色彩。
我在上世紀90年代結婚成家時,老黑醬仍然是普通人家調味品家族里的重要一員,只是家家戶戶釀黑醬自產自用已經成了歷史。家搬到城里后,睡覺的地方由炕變成了床,沒有了釀黑醬的熱炕頭了,母親釀醬的手藝便沒有了用武之地。那時,副食商店里太原古燈牌、汾陽的德義園老黑醬質量上乘,價廉物美,代替家釀老黑醬成為家喻戶曉的調味品。記得當時還有一種叫“醬精”的東西在調味品柜臺出售 ,這種叫“醬精”的東西像一塊凝結了的瀝青一樣,精光黑亮,食用時需用開水化開裝在敞口瓶里,做菜時倒少許一點,菜就上色了。由于方便省事好用,“醬精”在市場上很是流行了一段時間。后來人們聽說這種叫“精”的東西含有不利于健康的東西,是用做醬后的副產品添加色素、香精等做成的,仔細用嘴品嘗,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怪味,絲毫沒有醬香的味道。后來,這種醬精便從市場上銷聲匿跡了。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各色醬油猶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名字也變成啥“老抽”“生抽”,功用有“紅燒”“涼拌”“點蘸”等令人莫名其妙的稱謂。又有釀造、配制、化學醬油之分,各大知名品牌的醬油琳瑯滿目地擺在超市商場貨架上,令人眼花繚亂。由于醬油較之以前的黑醬、醬精,好用方便,營養豐富,用途廣泛,很快便代替了黑醬成為風靡一時的新興調味品,登堂入室成為普通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員。其實,醬油剛出現時,還是一種奢侈調味品的代名詞,只有家境寬裕的人家和高級飯店里,才會見到它們的蹤影,一般人家還是以黑醬為主。
從老黑醬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到各色美味醬油登場,時間的跨度將近二十多年。黑醬,在那個生活物質極度匱乏的時期,為老百姓清貧的生活增添了一絲絲的色彩。后來代替它的醬油,逐漸成為老百姓家庭中常用的普通調味品,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物質豐富、生活富裕的美好幸福歷程,充分體現了偉大祖國由貧窮落后到繁榮富強的巨大變化。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岢嵐支行
原載2020年12月8日《山西市場導報》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