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碼審查清單
本文記錄了一份通用的代碼審查清單,可結合實際項目調整。
代碼審查是保障代碼質量的重要環節,以下是一份通用的代碼審查清單,涵蓋功能、可讀性、安全性、性能、可維護性等多個維度,可根據具體項目場景(如前端、后端、移動端等)靈活調整:
一、功能正確性
- 代碼是否完全實現了需求文檔中的功能點?是否覆蓋了所有場景(包括正常流程、邊界條件、異常情況)?
- 邏輯是否嚴謹?是否存在邏輯漏洞(如條件判斷遺漏、循環邊界錯誤等)?
- 單元測試/集成測試是否覆蓋關鍵邏輯?測試用例是否合理(包括正向、反向、邊界值測試)?
- 與其他模塊/系統的交互是否正確?接口調用參數、返回值處理是否符合約定?
二、代碼可讀性
- 命名是否規范?變量、函數、類、常量的命名是否清晰易懂,能否準確反映其含義(避免拼音、縮寫不明確的命名)?
- 注釋是否完整且必要?
- 復雜邏輯、算法是否有注釋說明設計思路?
- 函數/類是否有文檔注釋(如參數含義、返回值、異常說明)?
- 是否存在冗余注釋(如注釋與代碼完全重復)或過時注釋?
- 代碼格式是否統一?縮進、換行、空格等是否符合團隊編碼規范(可通過格式化工具保障)?
- 代碼結構是否清晰?是否避免了過度嵌套(如多層
if-else、循環嵌套)?是否通過拆分函數/類降低復雜度?
三、安全性
- 輸入驗證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注入風險(如SQL注入、XSS、命令注入)?
- 敏感數據(如密碼、token)是否加密存儲/傳輸?是否避免在日志中明文打印敏感信息?
- 權限控制是否嚴謹?是否校驗了用戶/角色的操作權限?
- 依賴是否安全?是否使用了存在已知漏洞的第三方庫(可通過工具掃描確認)?
- 異常處理是否合理?是否避免將詳細錯誤信息直接暴露給用戶(如堆棧信息)?
四、性能與效率
- 是否存在明顯的性能瓶頸?
- 數據庫查詢是否優化(如是否避免全表掃描、是否合理使用索引)?
- 循環/遞歸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重復計算?
- 大數據量處理是否考慮分批、異步等方式?
- 資源使用是否合理?
- 是否及時釋放資源(如文件句柄、數據庫連接、內存)?
- 是否存在內存泄漏風險(如未銷毀的定時器、全局變量無節制增長)?
- 網絡請求是否優化?是否避免不必要的請求(如重復請求、冗余數據傳輸)?
五、可維護性
- 代碼是否符合DRY原則(Don't Repeat Yourself)?是否存在重復代碼(可通過抽取公共函數/工具類優化)?
- 耦合度是否過低?模塊/類之間是否存在過度依賴(如直接修改其他類的私有屬性)?
- 擴展性是否良好?是否便于后續功能迭代(如通過配置、抽象接口替代硬編碼)?
- 是否遵循團隊編碼規范/設計模式?是否與項目現有代碼風格保持一致?
六、錯誤處理與健壯性
- 異常處理是否全面?是否捕獲了可能的異常(如網絡錯誤、數據格式錯誤)并進行合理處理(如重試、降級、友好提示)?
- 是否存在空指針/未定義引用風險?對
null/undefined的處理是否嚴謹? - 邊界條件是否考慮?如數組越界、數值溢出、字符串長度限制等。
- 日志打印是否合理?是否包含關鍵操作日志(便于問題排查),且日志級別(info/warn/error)使用得當?
七、其他細節
- 是否刪除了調試代碼(如
console.log、斷點、測試用臨時變量)? - 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區分了開發/測試/生產環境的配置?
- 代碼是否兼容目標運行環境(如瀏覽器版本、Node.js版本、操作系統)?
審查建議
- 結合自動化工具(如ESLint、SonarQube、PMD等)輔助檢查格式、潛在bug,聚焦人工審查邏輯和設計層面。
- 審查時以“幫助開發者提升”為目標,避免過度糾結細節(如命名風格爭議),優先關注功能和安全性問題。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