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心理學入門》河合隼雄 讀書筆記(第二章)
第二章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
| 學說名稱 | 人物或學派 |
|---|---|
| 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 | 弗洛伊德 |
|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 阿德勒 |
| 深層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 | 新弗洛伊德學派 |
| 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 | 榮格 |
上述心理學學派的共同點在于理解人的行動時,都使用了無意識(unconsciousness)這個概念(阿德勒學派漸漸淡化了這一點),但是學派間的差異還是相當大的
1. 精神分析
摘要
- “無意識”概念弗洛伊德最早給出了神經癥是怎么(How)產生的原理分析(癔癥研究病例——安娜的病例)。 明確了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在安娜的例子中,早已被忘掉的記憶,在催眠狀態下,事情又浮現到意識層面。事實讓我們無法否認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存在。人的心理過程僅僅依靠意識的過程無法形成完結的系列,我們不得不容忍心理機能中沒有顯現到意識領域的那些內容。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心理過程的研究不僅適用于癔癥,在探求其他的神經癥、夢、催眠、日常的失誤行為等現象的過程中,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斷被發現。
- 法國學派和德意志浪漫派
- 法國學派:特有的明晰理性明確地記錄、分析癔癥的病理現象。
- 德意志浪漫派:對人性一元性思考的風潮。追求,甚至依賴這一點的態度貫穿始終。關注人的心靈、凝視人的內心等等,比起自然科學,更讓人感覺包含著半神學、半哲學的色彩。
- 弗洛伊德理論的思辨色彩
- 什么是弗洛伊德的“思辨色彩”:面對作為對象的人,通過以主體參與進去的方式而把握到具體的人格形象,并努力地將其嵌入某一種理論框架。
- 如何形成:德意志浪漫派的影響。弗洛伊德的學說是法蘭西的理性與德意志浪漫主義結合的產物。
- 意義:開辟了通向心理治療的道路。在法蘭西盛行的對病理現象透徹觀察的基礎上,加上了德意志式的對事象一元性解釋的努力,對人的發展可能性(引申為心理治療的可行性)的不懈追求,甚至可以稱為“黑暗中的鄉愁”的浪漫主義態度,才有了弗洛伊德學說的誕生。
- 弗洛伊德理論的兩面性
- 極力將現象學的事象裝進客觀科學的框架
- 弗洛伊德學說兩面性當中的合理主義部分在美國得到重視與發展,而具有現象學意義的部分則由歐洲繼承下去。
- 在美國,強調合理主義的一面,弗洛伊德所用到的生理學框架遇到困難。新弗洛伊德學派的人不再拘泥于尋找身體、生理上的關系,而將視野漸漸擴大到社會的和文化性的因素,以求維護其合理性。沿著弗洛伊德合理主義的路線走下去,浪漫主義的色彩就漸漸淡化了
- 弗洛伊德理論和榮格理論的浪漫主義色彩
- 弗洛伊德對德意志浪漫主義做了一個折射,以強烈的悲觀主義的外觀出現。弗洛伊德學說過于強勁的穿透性毫不客氣地剝去了人的偽裝。
- 弗洛伊德給浪漫主義加上了一定角度的折射,而榮格則貫徹著浪漫主義的原型。榮格通過將視線深入到內心世界(意象、象征的世界)而保持著浪漫性,作為“心理現象學”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體系
筆記
- 今天我們在實際臨床現場深切感受到其重要性的 “無意識” 概念,因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細心研究的基礎上,以過人的膽識大力主張,才得以面世。
- 無意識的概念,弗洛伊德最早給出了神經癥是怎么(How)產生的原理分析
- 弗洛伊德和維也納的執業醫生布洛伊爾(Breuer, J. , 1842——1925)共同發表的癔癥研究病例:安娜的病例
- 弗洛伊德心理外傷理論(psychic trauma theory)得以成立
- 在癔癥發病的根源之處存在著心理外傷體驗。本來應該隨著自身體驗發散掉的能量,因為發散的路徑被阻塞,積淤產生了病癥。弗洛伊德:“用完全明白的方式喚起對形成誘因的事象的回想,因而成功地喚醒了伴隨誘因的情感,隨后患者自己盡可能詳細地描述該事象,并將其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相應的癥狀隨即消失,從此不再出現?!?/li>
- 將滯留(retention)的能量發散出去,是治療的主要方法。因此產生了滯留型癔癥的概念,催生了被稱為凈化法、精神發泄法(catharsis)的治療方法,它們成為神經癥實際治療方法中的首創,具有深刻的意義
- 明確了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在安娜的例子中,早已被忘掉的記憶,在催眠狀態下,事情又浮現到意識層面。事實讓我們無法否認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存在。
- 人的心理過程僅僅依靠意識的過程無法形成完結的系列,我們不得不容忍心理機能中沒有顯現到意識領域的那些內容
-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心理過程的研究不僅適用于癔癥,在探求其他的神經癥、夢、催眠、日常的失誤行為等現象的過程中,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斷被發現。
- 弗洛伊德理論的思辨色彩
- 法國學派:特有的明晰理性明確地記錄、分析癔癥的病理現象。
- 弗洛伊德則加上了他在心理結構論中顯示出的思辨色彩,從而開辟了通向心理治療的道路。
- “思辨色彩”:面對作為對象的人,通過以主體參與進去的方式而把握到具體的人格形象,并努力地將其嵌入某一種理論框架。
- 弗洛伊德內心的思辨傾向如何形成不得不考慮到德意志浪漫派的影響。弗洛伊德的學說是法蘭西的理性與德意志浪漫主義結合的產物。
- 當時德意志學派中一直流淌著一種對人性一元性思考的風潮。追求,甚至依賴這一點的態度貫穿始終。關注人的心靈、凝視人的內心等等,比起自然科學,更讓人感覺包含著半神學、半哲學的色彩。
- 浪漫主義潮流以伊德拉為終結,以后蕩然無存。從此重點放在身體方面的精神病理學開始昌盛。
- 在法蘭西盛行的對病理現象透徹觀察的基礎上,加上了德意志式的對事象一元性解釋的努力,對人的發展可能性(引申為心理治療的可行性)的不懈追求,甚至可以稱為“黑暗中的鄉愁”的浪漫主義態度,才有了弗洛伊德學說的誕生。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隨處殘留著思辨的色彩,并且有著心理治療理論的崇高價值。
- 弗洛伊德對德意志浪漫主義做了一個折射,以強烈的悲觀主義的外觀出現。弗洛伊德學說過于強勁的穿透性毫不客氣地剝去了人的偽裝。
- 榮格:“發掘靈魂的工作呈現出真正的下水道工程的樣子,一點都不奇怪。正因為弗洛伊德偉大的理想主義者的特性,他才有可能把畢生貢獻給不潔的事業。”
- 弗洛伊德給浪漫主義加上了一定角度的折射,而榮格則貫徹著浪漫主義的原型。
- 弗洛伊德的兩面性——極力將現象學的事象裝進客觀科學的框架。
- 弗洛伊德學說兩面性當中的合理主義部分在美國得到重視與發展,而具有現象學意義的部分則由歐洲繼承下去。
- 在美國,人們強調了精神分析的合理主義一面,但弗洛伊德所用到的生理學框架則遇到困難。弗洛伊德欲將自己的學說與客觀事象結合,在尋找生理學依據時提出的“陰莖嫉羨”和“閹割焦慮”等重要概念,在美國被當做相當具體的事實,反而找不到合理的依據,難以得到學界認可
- 新弗洛伊德學派的人不再拘泥于尋找身體、生理上的關系,而將視野漸漸擴大到社會的和文化性的因素,以求維護其合理性。沿著弗洛伊德合理主義的路線走下去,浪漫主義的色彩就漸漸淡化了
- 相對而言,可以說榮格通過將視線深入到內心世界(意象、象征的世界)而保持著浪漫性,作為“心理現象學”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體系
2. 性的理論
- 弗洛伊德的心理外傷理論,短時期甚至沒逃脫被它的發現者拋棄的命運
- 患者的敘述中發現了不符合事實的部分(例:患者講述的性外傷并沒有發生過)
- 即使喚醒了某個外傷經驗,癥狀并沒有簡單地就此消失
- 喚醒一個外傷體驗,并不簡單地讓癥狀就此消失
- 弗洛伊德認為癥狀并不單獨地存在于內心,而是由互相有關聯的經驗復雜地糾纏在一起,在中間形成一個核心。逼近核心能夠喚起相同類型的外傷經驗,但沒走到核心時問題得不到解決。
- 形成核心的東西具有性的性質,對患者來說是無法接受的,所以時常處于壓抑狀態(repression),因而對將其意識化表現出明顯的抵抗(resistance)
- 癔癥因自我防衛而形成,并引進了精神分析療法中重要的概念:壓抑和抵抗
- 患者根本不存在的性的外傷,就可以解釋為人無意識中的愿望發出的空想
- 因不安癥狀發作而苦惱的年輕婦女的例子
- 父母不幸的婚姻,給了女兒(患者)在家里取代母親占有穩定地位的空間。對這個患者來說,自己才是父親合適妻子的想法無疑只是空想。
- 看到父親對其他女性顯示出興趣時,空想受到激勵沖擊,最初的神經癥癥狀發作
- 癔癥的癥狀意義非常明確:
- “喉嚨里像堵著什么東西”說明突然產生的激烈情感波動,對她來說是“無法下咽”的
- 意識領域內的感情對父親的死感到無上的悲痛,但為此而歡喜的無意識存在于她心底的暗流中。實際上,正像無意識所高興的那樣,父親去世后,患者的癥狀治愈了。
- 結婚后,作為妻子、母親登上幸福的頂峰時,癥狀再度來臨
- 性理論解釋:
- 患者基本上沒有成熟到能夠脫離父親的影響,完全獲得自由
- 神經癥背后存在著患者的亂倫心理機制
- 神經癥的原因是患者幼兒期對父親產生的愛情關系以及與丈夫之間的感情糾葛
3. 權力動機
- 相對于弗洛伊德的性的理論,阿德勒提出:驅動人的基本原動力在于“權力動機”(will to power)。
- 按阿德勒的觀點,愛和性都是實現權力欲望的手段
- 患者在每一個場面都不斷地努力試圖占據權力者的座位。不擇手段地占據別人上風的企圖,用阿德勒的說法就是這個女性不懈的“男性的主張”(masculine protest)
- 從“權力動機”的角度來看,愛和善行都不過是為取得權力使用的手段。
- 對父親表示出的溫柔,不過是從母親手中爭奪權力的手段而已。作為證據,她在接到父親死亡的消息時爆發出無法抑制的笑聲
- 但不意味著患者意識內曾有過強烈權力欲望的作用,她在聽到父親的死訊時感受到深切悲痛就是證明
- 但是意識背后發出的歇斯底里式的狂笑,可以說是產生于意識無法觸及的無意識領域的動因(權力動機)帶來的癥狀
- 患者最初顯示出神經癥癥狀的原因在于父親對其他女性表現出興趣,也就是說患者認識到父親的內心有著她無法支配的領域。這給她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她又找不到其他方法來控制父親。
- 即使找不到合理的方法,依然有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就是神經癥。仔細想想,這真是一個能夠支配別人的好方法。
- 突然發作的呼吸苦難,使一家人手忙腳亂、驚慌失措,叫來醫生也找不出病因。痛苦的癥狀吸引著大家的同情。該過程中,病人體驗到所有人圍著自己轉的感覺。
- 患者母親的神經癥,可能也來源于感受到丈夫的內心存在著自己“無法支配的領域”
- 這個計劃總是在父親居家時實施,而且總能成功。隨著父親突然死亡,行動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癥狀也就消失了
- 和意大利人之間的戀情,也隨著出現了能讓她回想起父親男性力量的情形,被她打上了終止符
- 當丈夫把注意力放到家庭之外,被忘卻的神經癥手段再次開始發揮作用,試圖恢復自身的支配力量。
- 從“權力動機”的角度來看,愛和善行都不過是為取得權力使用的手段。
- 案例從弗洛伊德的性沖動得到了說明,用“權力動機”也能給出完美的解釋。弗洛伊德認為是所有問題根源的性,在阿德勒看來不過是實現權力欲望的手段。反過來對弗洛伊德來說,人的支配欲望也可以解釋為性欲的一種。
-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不同之處的另一點:
- 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對癥狀做出合適的解釋,是沿著患者生活的經歷,用過去存在的亂倫愿望來解釋神經癥的因果關系。面對某一種癥狀,弗洛伊德引導患者回憶關于這個癥狀能想起過去的什么事情,或者初次出現癥狀時有沒有什么能夠回想起的事情,注意力在患者的過去。
- 阿德勒:
- 阿德勒則把癥狀當做一種具有目的性的設定(teleological arrangement)放入與未來的關聯當中。面對某一種癥狀,阿德勒則引導患者去想:如果沒有眼前的這些癥狀,你會去做什么?把著眼點放在患者對未來的態度。當患者明白“如果沒有神經癥的話,自己最想做什么”以后,再繼續追究下去:患者是否為逃避這個想做的事情才躲到神經癥里?當現實中出現患者無法支配的狀況時,患者哪怕耽于空想的世界也要試圖去占據權力之位,正是為了這個動機才巧妙地設置了神經癥。讓患者意識到這一點,是阿德勒的主要治療方法。
- 阿德勒在與未來的關聯中看待癥狀的態度,相當于將“Why”置換為“For what”。這種置換切斷了人們對因果律的強烈執著,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與第一章講到的現象學的逼近法也有關聯。
- 弗洛伊德:
- 榮格的態度
- 沒有正面反對兩人的學說,對這兩位巨人在性和權力兩條不同的道路上探求人類心理陰暗的一面、在無意識的世界中努力尋找著什么的行為,一直有著很高的評價。只是,榮格在認可這些“下水道工程”的必要性的同時,努力在尋找無意識黑暗當中的光明
- 為什么弗洛伊德專注于性欲?比起很明顯的接近生理欲望的食欲和睡眠欲望,性欲正像是兼顧了生理和心理的兩個方面,既有很深的生物學基礎的一面,又有和人的心理密切關聯的一面,這是最應該受到關注的動因。
- 榮格一貫把握住事態處于兩個極端的兩面并努力接納全貌的態度。但要注意到一點,榮格并不是思辨性地思考作為陰暗面的對立面一定存在著光明,而是立足現實中存在的心理現象一直實際體驗者事物的兩個極端。因此,不僅僅是性和權力動機,榮格在涉及人類深層意義的宗教性時,論述均以心理現象的具體事實為前提。
- 榮格沒有企圖否定弗洛伊德學說的陰暗面,反倒是以與弗洛伊德學說共存的方式敘述自己的思想,榮格的樂觀論應該說是以認可弗洛伊德學說中人的陰暗部分為基礎。
- 沒有對光明與黑暗錯綜復雜性的深刻認識,妄談自性實現,非常危險。
- 對完全相同的現象可以有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兩種不同的解釋。榮格認為需要思考人的基本態度的問題,也就是說,面對相同的現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態度。這個觀點后來發展成為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
總結
| 理論概括 | |
|---|---|
| 弗洛伊德的理論 | + + 非常重視性的沖動,專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 弗洛伊德對癥狀做出合適的解釋,是沿著患者生活的經歷,用過去存在的亂倫愿望來解釋神經癥的因果關系。面對某一種癥狀,弗洛伊德引導患者回憶關于這個癥狀能想起過去的什么事情,或者初次出現癥狀時有沒有什么能夠回想起的事情,注意力在患者的過去。 |
| 阿德勒的理論 | + 驅動人的基本原動力在于“權力動機” + 愛和性都是實現權力欲望的手段 + 阿德勒則把癥狀當做一種具有目的性的設定(teleological arrangement)放入與未來的關聯當中。面對某一種癥狀,阿德勒則引導患者去想:如果沒有眼前的這些癥狀,你會去做什么?把著眼點放在患者對未來的態度。當患者明白“如果沒有神經癥的話,自己最想做什么”以后,再繼續追究下去:患者是否為逃避這個想做的事情才躲到神經癥里?當現實中出現患者無法支配的狀況時,患者哪怕耽于空想的世界也要試圖去占據權力之位,正是為了這個動機才巧妙地設置了神經癥。讓患者意識到這一點,是阿德勒的主要治療方法。 + 阿德勒在與未來的關聯中看待癥狀的態度,相當于將“Why”置換為“For what”。這種置換切斷了人們對因果律的強烈執著,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與第一章講到的現象學的逼近法也有關聯。 |
| 榮格的態度 | + 沒有正面反對兩人的學說,對這兩位巨人在性和權力兩條不同的道路上探求人類心理陰暗的一面、在無意識的世界中努力尋找著什么的行為,一直有著很高的評價。只是,榮格在認可這些“下水道工程”的必要性的同時,努力在尋找無意識黑暗當中的光明 + 榮格一貫把握住事態處于兩個極端的兩面并努力接納全貌的態度。但要注意到一點,榮格并不是思辨性地思考作為陰暗面的對立面一定存在著光明,而是立足現實中存在的心理現象一直實際體驗者事物的兩個極端。因此,不僅僅是性和權力動機,榮格在涉及人類深層意義的宗教性時,論述均以心理現象的具體事實為前提。 + 榮格沒有企圖否定弗洛伊德學說的陰暗面,反倒是以與弗洛伊德學說共存的方式敘述自己的思想,榮格的樂觀論應該說是以認可弗洛伊德學說中人的陰暗部分為基礎。 + 對完全相同的現象可以有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兩種不同的解釋。榮格認為需要思考人的基本態度的問題,也就是說,面對相同的現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態度。這個觀點后來發展成為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 |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