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 新詞能賺錢(收入/下載) + 很痛(評論密集) + 新(窗口期) = 進入!
### 方法論底座:別再“我想做 → 找人 → 沒人要”
應該是 **Audience → Problem → Product**
- 先定人:誰在求助、在哪發聲?
- 再拆問題:他們到底卡哪一步?
- 最后做功能:只做把問題解決到位的那 1–2 個點
## 一、“新詞引流”最好上手
例:“Sora 2 去水印” 這類新詞直戳痛點,還有“去水印”本身也是被市場驗證過的變形方向
- 新出現 / 快速走紅的搜索詞 = 新需求窗口
- 動作流:建新詞清單 → 看搜索量與討論熱度 → 快速做極簡 MVP 驗證

更深入的驗證(按你給的方法):
- 類比 + 競品盤點:圍繞“XXX 去水印”把同類與替代拉一遍
- App 維度:在 Apple App Store 搜詞,配合 data.ai(點點數據)看下載與收入,判斷商業化空間
- 評論 / 社區證據:掃 Reddit / G2 等,看抱怨是否密集、是否“剛需感”強
小公式:
**能賺錢(收入/下載) + 很痛(評論密集) + 新(窗口期) = 進入**
注意紅海避坑:
比如 Video Downloader:需求大但紅海,長期被“工作室”占位,SEO 很難卷過 → 不建議做
## 二、從 “新問題或新場景” 切細分
什么是新場景,AI 頭像、AI 3D 頭像、AI ghibli avatar 都是,所以
- 圍繞新平臺 / 新模型衍生的新詞切入。比如場景詞、業務詞等等(如 “Sora 2 去水印”)
- 趨勢共振:平臺增長 ? 需求同步放大,產品更容易被“順風帶起來”
## 三、把付費用戶畫像掰清楚
付費用戶 & 而不是白嫖普通用戶
- 明確角色(學生 / 博士 / 內容創作者…)、動機(論文 / 效率 / 合規…)、愿付范圍
- 目標:用戶在哪,我就去哪(投放與增長都跟著走)

核心渠道建議:
- SEO:長期運營,但起量慢
- Reddit / Product Hunt / Indie Hackers:用“解決方案 + 對比數據”去種草
- AI 導航站付費收錄:如 TAAFT(There’s An AI For That)
- 社群共創:到目標用戶活躍的訓練營 / Group(FB / 小飛機等)分享真實案例,用結果說話
- 等等
## 最后,一句話總結
選“新詞” = 選“新需求”。用 App Store + data.ai + Reddit/G2 多維證實“能賺 + 很痛 + 夠新”,把資源投在用戶所在的渠道,靠真實案例 + 最小可用功能跑通 0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