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阿舜學音樂-筆記】2.2了解架子鼓
2.2了解架子鼓
架子鼓:學名爵士鼓,最早起源于爵士樂,后演變為流行音樂中最主要的套鼓。
這里展示一下架子鼓構成
2.2.1.底鼓
低音大鼓,在整套樂器中聲音最低、最重的鼓,它主要的作用就是鋪設節奏。導入導出音軌時,一般寫作BD,即英文Bass Drum。(在音樂當中,越是低音的部分,對節奏的作用是越強的。一般來說,樂曲的節奏就是取決于低頻的貝斯和鼓組的底鼓。)
在演奏來說,一般是左腳踩镲,右腳底鼓。
2.2.2嗵嗵鼓
嗵嗵鼓,名字來自音譯,Tom Drum,簡寫為Tom或TD,它敲起來的聲音就是嗵嗵嗵的。一般越是小的的鼓,頻率越高,即相對音高越高。
因此也會根據音高從高到低叫做高音嗵鼓、中音嗵鼓、低音嗵鼓(或者是一嗵鼓、二嗵鼓、三嗵鼓)。最大的嗵鼓通常都放在地上,也叫做落地嗵鼓或大嗵鼓。
架子鼓中,嗵嗵鼓一般出現在特殊的位置,比如用來加花或者特殊的過渡位置。而在音樂平穩進行過程中,嗵嗵鼓用的較少。(主節奏的反復進行,就是我們所說的平穩進行)
演奏方式上,嗵嗵鼓一般使用兩個鼓棒進行演奏,不管單個鼓還是多個都會用到雙手,所以一般不與踩镲同時出現,寫曲時要避免。
(凡是編曲中用到的常規實體樂器,一定要符合實際。一方面,演奏上無法實現;另一方面,聽眾也會從聽覺習慣上感到奇怪)
2.2.3軍鼓
軍鼓,又稱響弦鼓,英文Snare Drum,可簡寫作SD。軍鼓是最薄的鼓,因此它是在所有鼓中最亮的。
軍鼓的作用在于與底鼓形成一種穩定的互動,是主節奏的重要組成部分。軍鼓在整套鼓組頻率偏中,是中頻鼓,它與低頻的底鼓、高頻的镲片一起組成了主節奏的框架。同時,軍鼓的特殊之處在于其底下貼有一個彈簧片,叫做響弦。響弦的振動與鼓面的振動產生的共鳴使得軍鼓的聲音更加透亮。響弦也不一定非要貼著下表面,可以通過軍鼓側面的響弦離合器來調整松緊,進而改變軍鼓的音色。
演奏上,軍鼓演奏方式多樣,單手雙手均可,技巧豐富(例如雙跳、滾奏等),同時也可敲擊軍鼓鼓邊來產生演奏效果(很常見,例如流行音樂中配器稍微薄弱的部分,不會立馬讓軍鼓進入,會先敲擊鼓邊來代替,此時演奏方式也比較特別,會用手將鼓棒一段貼近鼓面防止振動,鼓棒另一邊敲擊)。
2.2.4踩镲
踩镲,英文名Hi-Hat,可簡寫做HH,有時也叫它HiHi。踩镲由上下兩片镲片組成,在演奏時可以發出4種不同的音色。
- 只用腳踩,會讓上方镲片向下扣而發出聲音,該聲音比較弱。
- 腳踩使上下镲片扣上后,用鼓棒敲擊,這種音色叫做閉合踩镲(閉镲),此時延音較短(咚咚)。
- 上下镲片分開時進行敲擊,叫做開镲,此時延音較長(次次),相當于小吊镲。
- 上下镲片虛掩著進行敲擊,叫做半開镲,效果介于開镲與閉镲之間。
踩镲在樂曲中的結構作用就是主節奏的高頻部分。
2.2.5吊镲
吊镲,英文Crash Cymbal,可簡寫作Crash或cy。吊镲一般會有多個。
演奏時,一般使用鼓棒的棒身敲擊镲片邊緣。這種方式會讓镲片強烈振動,帶來的聲音具有爆發力。所以吊镲一般用在情緒爆發的位置,例如主歌進副歌時或者加花過渡的位置。
2.2.6叮叮镲
叮叮镲,英文Ride Cymbal,可簡寫作Ride或RC。叮叮镲一般在鼓手的最右手邊,是最大的一個,聲音較為渾厚。
演奏時,一般使用鼓棒的頭部敲擊镲面。使用這種方式會使演奏音的音頭較脆亮,延音教長,再加上叮叮镲本身镲面大,使得其帶來一種高頻的氛圍感和氣息感,要比踩镲的氣氛更濃重一些。此外,叮叮镲也可使用鼓槌去點冒頂(镲面中心接近固定位置的區域),此時延音較少,聲音更為脆亮。
叮叮镲一般是在氛圍或氣息比較高的部分去連續點的,在連點過程中,認為高頻過多過吵或者氛圍感過強了,就可以采用點冒頂與點镲面交替進行來稀釋高頻。
同時,叮叮镲也屬于一種特殊的吊镲,因此也可以用吊镲的方式去進行演奏。

2.2.7鼓棒
鼓棒相互敲擊的演奏也是架子鼓的重要組成。有時會使用敲擊鼓棒來代替敲擊鼓邊來產生一種較為個性的效果。此外,鼓手也會使用鼓棒敲擊來作為節拍器,為樂隊提供進拍子的提示。
參考資料:
[1]阿舜.【全網唯一】學院級·系統化·全系列 音樂制作編曲教程 [ 理論加實踐 輔導帶作業 ] 零基礎教學入門自學課程【全新版本】[OL].bilibili,2023-11-14/2025-1-22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