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降本增效:降本有可能,增效不確定

降本手段一招鮮,增效方法吃遍天。
互聯網行業里,降本策略千奇百怪,手段卻出奇一致;增效方法五花八門,手段更是花里胡哨。
對于企業來說,商業的基本形式,就是圍繞供需產生的利益關系。
很多決策的執行,都是基于利益最大化考慮的。
什么是利益最大化?
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優的質量、更好的結果,沒有最的說法,只有更的追求。
好聽的講,叫降本增效;不好聽的講,叫唯利是圖。
企業對于降本增效的追求,感性上說底線沒有,理性上說邏輯嚴密。
一、降本
先來聊一聊:降本,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裁員。
不論是營收壓力,還是業務瓶頸,都首選裁員來緩解困境。
人力資源的成本降低,保障公司運營的可持續,在策略上極具確定性,只是手段比較魔幻。
最近幾年,某某廠裁員的熱搜常有,網上吐槽的小作文也接二連三。
更離譜的是,裁員之后的降薪動作。
雖然,月薪直接打折的操作不多見,但是,獎金上的悶棍卻一通神操作,要么被打折,要么被打水漂。
為啥不是降薪,而是裁員?
降薪影響整體的氛圍。如果操作不當,很大概率會先把有能力的人打包送走。
裁員影響范圍相對較低,而且針對性明顯,把混不動的人送走,傾向于做人做事都有問題的。
最騷包的是,裁員之后再招聘新人:
被裁的人還沒簽字,接替的面試者已到會議室。
越防線暴擊,半點武德都不講。
新人入職之后還可以給團隊一些壓力,保持一定卷的氛圍,對公司而言何樂而不為?
裁員這件事,對于普通選手來說,總有很多感性上不能接受的理由,但是都無法替代理性層面上的客觀邏輯。
職場上,清醒很重要。
面對當下的互聯網行業,裁員風波中,具備留下的能力,也有選擇走的實力,才算穩妥。
二、增效
相對于降本這個潛藏在暗線的策略,增效則是明面上常說的話題。
這里的效是指常說的效能,既有效率,也有效果。
效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可以將其放在具體的實踐中去理解,基于常規的事務執行流程即可。

無論是公司頂層的戰略規劃,還是項目層面的管理策略,又或是團隊或者個人層面的具體事務推進。
在效能方面,都需要對齊的幾個節點,目標和過程的正確,結果和產生的效果反饋,即效能;
所以,效能圍繞工作各個環節,比如:規劃、決策、項目、業務、技術等。
效能的實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對于效能的衡量也沒有絕對標準,從實踐中看,需要客觀的相對標準;
在環境的不同時期,不同事務中,應對的策略也各不相同,效能的追求自然也要審時度勢;
在企業中,不同層級的角色,看待事務角度不同,流程也有差異。
下面圍繞研發這個視角,從事務推進的各個關鍵環節,來分析效能方面的問題。
互聯網企業,圍繞數字化體系的轉型,是近些年的熱門話題。
完整的路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
此前,在數據服務公司待過兩年,對數字化的應用和業務賦能有過一些實踐經驗。

從個人的實踐來看,信息化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組織、運營、業務流程的線上數據化過程;
數字化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基于數據的統籌分析,再反向驅動組織、運營、業務的能力體系;
智能化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基于信息化和數字化之上,更加智能的分析、決策能力。
隨著數字化概念的普及和推廣,大部分企業理解數字化的重要,但是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實踐的過程是曲折和漫長的。
對于轉型來說,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業務和特點,并沒有一套相對完整的標準來衡量成功與否。
從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來描述:實現全流程全場景的數字化管理。
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對數據層面的客觀分析,快速發現問題,支撐決策的制定和執行。
站在企業層面來看,也許能接受短暫時間內走的慢,但是不太能接受方向上的錯誤。
走的慢,只意味付出的回報可能遲到;方向錯誤,則意味付出沒有回報。
很顯然,對于互聯網這個行業,大部分的中小型公司,并沒有試錯的資本和時間,錯過可能就是結束。
所以,組織在做決策時,需要進行統籌分析和規劃,極力追求目標的正確性和方向的準確性。
以研發過程中重大版本為例,來分析決策的流程:

組織針對事務的決策會議,通常控制在三次,目的就是對齊事務核心人員的認知。
決策正確與否的關鍵在于關鍵信息是否充分的表達和分析,從而形成影響決策的核心因素;
個人所在的企業中,對于那些以月或者季度為周期的重大業務版本,在進行決策會議的前三天,就會下發相關的材料文檔。
所有參與的人員會議上都必須表達對事務的看法,執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由項目經理進行統籌,然后各個團隊分析問題,給出解決的方案和成本。
最終,完成對事務的各個維度統籌或取舍,形成預期規劃,轉入立項執行階段。
在決策時,如果信息不全面不充分,無法形成廣度和深度的綜合分析,就很容易產生錯誤的預期規劃,后續的執行和結果自然也會出現偏差。
項目推進的流程,通常追求質量、成本、時間的平衡;
在不降低質量的情況下,同時降低時間和成本,故而形成現在互聯網的內卷狀態。

在項目經理的視角下,各階段的并行推進,人力資源的介入時間,不同節點的轉換,問題的協調和風險的規避,都會對項目的周期產生較大的影響。
曾有一個預期為三個月的版本,通過項目經理的精細規劃,提前二十天完成交付,并且不削減各方的評估時間。
從項目的執行過程看:
-
可并行的流程,合并到一個周期內;
-
節點轉換節奏中,不允許隔天交付,周期結束必須即時向下交付;
-
過程中所有問題和風險,在各自階段內快速協調并解決,沒有影響整體排期;
-
對于可能出現的加班情況,各種福利都提前安排好,避免情緒問題;
從項目的最終結果看:
圍繞需求的目標和指標體系,去衡量結果以及產生的效果;
形成項目的復盤總結文檔,以及后續的優化方案,沉淀項目管理經驗和知識體系。
業務,企業的絕對核心。
很多組織架構、團隊結構、流程機制,都是圍繞業務設計的。
-
業務的完整周期
業務的發展周期:孵化期、驗證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轉型或者消亡期;

在周期性的變化中,很多特征會多次重復出現,問題也會持續出現。
深入業務的本質:在不同的周期階段中,抓住關鍵的問題和矛盾,設計和落實相應的解決方案。
問題必然會一直出現,可能是對業務的洞察分析,客戶的真實反饋,業務落地的各個過程,在任何時間下都存在問題。
但是發現很多問題,卻沒有抓住和解決關鍵的問題,對業務的建設來說是致命的。
-
業務的流程路徑
以互聯網業務的生意模式來看:流量獲客、轉化銷售、圍繞產品做持續運營。

在不同的業務場景下,其運作流程會有差異,但其本質上的邏輯是相通的;
業務體系的搭建過程中,除了各環節的核心能力建設,還要圍繞流程的推進做持續的優化管理;
追求業務流程中協作的順暢和高效,降低業務流中不必要的人為操作,是增效的常用手段。
-
業務的細節刻畫
深入洞察業務畫像,不斷的挖掘和處理其內部的細節問題,助力業務發揮更高的價值。
對于業務的細節問題處理,更多是具體場景具體分析,這里拋一個場景案例:

在企業中,很少只存在一個業務線,而不同協作團隊之間存在一定的壁壘,也是常見的問題;
對于服務客戶來說,在轉化的過程中,商務人員通常更專注于自身負責的業務,從而忽略業務之間的聯動性。
經過論證后,通過標簽能力,盡可能的聯動不同的業務線:
-
首先,設計各個業務線的客群需求標簽;
-
其次,在客戶跟進時通過標簽,進行自動化匹配,形成相應的業務線索;
-
最后,標簽的準確程度,線索最終的轉化結果,設定獎勵機制;
對這種細節問題的處理,需要精確的把握業務場景,其解決方案的實現成本可能很低,但產生的業務價值卻很高。
研發體系,既要面對業務的復雜度,還要應對技術的復雜度。
-
團隊分工角度
首先從團隊的分工角度來看,技術依賴很大的專注性,所以分工明確比較重要。

團隊的分工,主要是以成員的能力為依據,業務開發可以根據個人的主觀意愿進行適當的調整;
通過合理的分工設計,讓不同的成員都可以持續專注在一個方向內,從而避免節奏混亂引發的各種問題。
-
業務體系搭建
于研發來說,通過技術手段完成業務到產品的落地,是工作的最高優先級。但是從長期來看,需要對業務深入分析和洞察,建立精確有效的指標體系,支撐決策,挖掘更高的業務價值。
-
技術體系搭建
從業務維度來看,在業務體系的搭建過程中,不斷的拆分降低耦合度,沉淀公共復用的業務能力;
從架構維度來看,持續追求業務和技術的分離,系統的分層設計,即使部分或整體的業務消亡,但是沉淀的技術價值還在。
三、總結
從實踐經驗中來看,企業對于降本的手段和策略,通常是比較直接的,并且具備確定性,從而規避不確定的風險。
雖然增效的呼聲時常不絕于耳,但是站在現狀去考慮,提升效率依賴于組織對于各種事務的熟悉程度。
那么,問題來了:
對于當下的互聯網行業來說,環境中的人和事變化頻率非常高,增效的手段能否真正發揮其作用?
本文來自博客園,作者:古道輕風,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http://www.rzrgm.cn/88223100/p/Cost-reduction-is-possible-but-efficiency-enhancement-is-uncertain.html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